大皖新聞訊 突然發現十多年前的博士畢業論文疑似被他人抄襲,發表在雜志上,河南的王女士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對方的論文與自己論文的第二章高度重合,這讓她很生氣。大皖新聞記者通過中國知網查詢發現,王女士的論文發表于2012年,另一篇作者為張某的論文發表于2013年,張某的論文從標題到正文再到參考文獻,都與王女士的論文高度相似。
知網信息顯示,張某的工作單位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5月9日,醫院方面表示,會了解情況。廣州醫科大學科研處工作人員表示,已開始核查。刊發張某論文的雜志社回應稱,雜志錄用論文會經過查重和審核等程序,將開展調查核實。

知網信息顯示,王女士的論文發表時間早于張某論文
10多年前的畢業論文被人抄襲?
近日,河南的王女士向大皖新聞記者反映,自己2012年的博士學位論文疑似被他人抄襲,發表在雜志上。
王女士告訴記者,去年,她準備查一查相關領域的最新動態,突然發現一篇文章的標題和她自己多年前博士學位論文第二章的標題很像。王女士所說的那篇疑似抄襲的文章標題是《505例癥狀性子宮肌瘤患者的中醫證候分布及病因分析》,作者姓張,而王女士博士論文的第二章標題是《505例癥狀性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調查》。
“研究的病例數都是505例這就很巧合了,我看了對方論文,發現內容基本上都來自我的論文。”王女士告訴記者,這讓她感到很生氣,她并不認識張某。
王女士后通過律師在2024年11月向張某發了律師函,其中稱,張某的論文與王女士論文第二章“高度重合”,嚴重抄襲了王女士論文第二章中的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結果、討論的內容。
兩篇論文眾多細節數據相同
5月9日,大皖新聞記者在中國知網上搜索“505例癥狀性子宮肌瘤患者”,結果出現了兩篇文章,其中一篇就是王女士的論文,標題是《癥狀性子宮肌瘤的調研及橘荔散結丸對大鼠模型的機理研究》,來源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發表時間是2012年4月1日;另一篇文章標題是《505例癥狀性子宮肌瘤患者的中醫證候分布及病因分析》,作者張某,文章來源為《光明中醫》雜志,發表時間是2013年11月,收稿時間是2013年3月21日,作者單位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兩篇論文中,王女士的論文下載次數是426次,被引用次數是4次;張某論文的下載次數是228次,但被引用數超過了王女士的論文,為13次。
5月9日,大皖新聞記者對比了中國知網上王女士和張某兩篇論文的內容,不僅僅調查患者數量——“505例”是相同的,在患者年齡分布、病程分布、孕產史情況、舌脈情況等方面的很多細節數據也幾乎一樣。例如,在舌脈情況方面,王女士論文中寫“本次調查505例患者中,舌質淡黯者152例(30.10%),舌質黯紅者147例(29.11%),第三位為淡紅舌,共87例(17.23%)……”在張某的論文中,也有同樣的一段話,細節的數據都一樣。


張某論文(下圖)中的很多數據與王女士論文(上圖)中的數據相同
王女士方的律師函中要求張某在收到本函件三日內立即停止侵權,撤銷在雜志上發布的論文,并在雜志上刊登聲明,向王女士賠禮道歉,并賠償相關損失。王女士告訴記者,對方后來委托他人聯系了她,稱自己不是抄襲,“她說正常參考了我的畢業論文,為什么我的畢業論文信息沒有出現在她的參考文獻中?”
相關單位回應:正在調查核實
張某的論文是否真的存在抄襲的情況?5月9日,大皖新聞記者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網站上查詢發現,該院中醫科有一名和張某同樣姓名的醫生。5月9日下午,該醫院宣傳科室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據其了解,醫院并無其他同名同姓的醫生,醫院相關科室正在核實張某論文一事。
“如果涉及這種涉嫌學術不端,是由科研處負責調查。”廣州醫科大學科研處一名工作人員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隨后記者將王女士和張某的論文發給了該工作人員,其表示需要先看看材料,根據學校科研誠信的調查流程,結果可能一兩天內出不來,有結果了會告知記者。5月9日下午,該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還在核查中。
5月9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聯系了《光明中醫》雜志社,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該雜志社的工作人員收稿都是嚴格按照要求,先在知網上做查重,一般情況下是按照查重率不高于25%的標準來收稿,然后再做內容的審核,沒有問題之后才能錄用這篇文章。5月9日下午,《光明中醫》雜志社工作人員聯系大皖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正在核查王女士反映張某論文涉嫌抄襲一事,由于論文是10多年前刊發,時間較久遠,調查核實需要一定的時間。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編輯 崔恒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