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 清晨,山間薄霧未散,在匯川區山盆鎮天池社區,縫紉機的“噠噠”聲早已響起。秦啟容輕輕拂去工作臺上的線頭,指尖撫過剛熨燙好的兒童泳衣,陽光透過玻璃窗灑在淡藍色的布料上,折射出粼粼波光。

“這批泳衣的包邊要再仔細些,咱們的客戶最看重細節。”她轉頭對丈夫叮囑道。舒萬林點點頭,在本子上記下質檢重點。
誰能想到,這個藏在黔北群山中的扶貧車間,每月要向地球另一端發送數萬件服裝。三年前舒萬林夫婦作出返鄉決定時,行李箱里除了幾件換洗衣物,還裝著價值幾十萬美元的外貿訂單。
“當時在廣州的出租屋里,我們對著訂單清單算了一整夜。”舒萬林至今記得2022年那個悶熱的夏夜,風扇在頭頂“嗡嗡”轉動。一旁的妻子把計算器按得噼啪作響,轉頭對他說:“老舒你看,這些泳裝訂單要是能帶回老家……”
這對夫妻的創業故事,早在二十年前便埋下伏筆。2005年他們在南京代工運動服飾,2013年轉型餐飲失敗,又輾轉廣州重操舊業。秦啟容在制衣廠工作時,偶然發現兒童運動服飾的商機:“兒童泳衣在歐美復購率高,咱們有技術,就差個機會。”夫妻倆白天跑展會、市場,晚上在租的店里修改樣衣,漸漸攢下幾家穩定客戶。
2022年,夫妻倆在廣州一市場里租下幾十平方米臨街店鋪,白天當展廳,晚上當辦公室。“客戶來驗廠,我們就帶他們看合作工廠。”舒萬林掏出手機展示當時的照片,玻璃櫥窗里掛滿樣衣,“別看店小,每月能維系十幾萬美元訂單。”
真正促使他們返鄉的,是家人的掛念。
“在外漂了十幾年,父母年事已高,孩子也長大了。”舒萬林摩挲著手機屏保上的全家福。2022年冬天,夫妻倆擠在廣州的出租屋里,看著視頻中的孩子,終于下了決心:“咱把訂單帶回家鄉,既能照顧老小,也能帶帶鄉親們。”
創業初期遠比想象艱難。天池社區是匯川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想在這里招到合適的縫紉工并非易事。首批招聘的縫紉工里,搬遷群眾翁宗花最讓夫妻倆難忘。“她第一天上班,光是穿線就學了倆鐘頭。”秦啟容笑著回憶,這位來自太坪村竹林灣的姑娘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2023年底看到社區招工告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了名。
“當時連縫紉機開關都找不著,急得手心全是汗。”說這話時,翁宗花正麻利地給泳衣鎖邊,手指翻飛間,布料已車出流暢的弧線,“秦姐就站我旁邊,手把手教了三天。”

現在,翁宗花日均能完成600多件基礎工序,工資條上的數字從最初的1800元漲到了4000多元。她說:“在這兒干活比在外漂泊強,父母頭疼腦熱隨時能照應,廠里還管午飯呢!”
為保證訂單按時交貨,舒萬林把“家”安在車間里。推開辦公室房門,沙發上有一床被子,柜子上的藍色訂單一摞摞的擺放著,電腦里記錄著各國訂單生產進度:加拿大訂單周四裝箱、墨西哥貨柜周一啟運、巴西客戶偏愛熒光色系……
“上個月剛發走2萬件,主要是兒童泳衣。”舒萬林指著正在質檢的淡紫色連體泳衣說,“這種帶UPF50 防曬功能的,在國外賣得最好。”

如今,50多名工人每年創造著500萬元的產值。工資表上的數字,見證了每一名員工的收獲,最高月薪達9000元,這是他們用雙手掙來的美好生活。
回憶起多年拼搏,夫妻倆感慨萬千。年輕時,他們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堅定,一心想著要闖出個名堂。說著,秦啟容的目光中閃過一絲溫柔與感慨,前幾日她開玩笑對丈夫說有點干不動了,舒萬林當即放下手中的訂單冊,認真又帶著心疼地說:“要是讓你累垮了,我明早就關廠子。”質樸的話語里,滿是情誼,兩人相視而笑,二十載風雨同舟的默契在眼波中流轉。

暮色漸濃,天池社區亮起點點燈火,與車間里的光影交相輝映。
“以前總覺得大山困住了腳步。”舒萬林檢查完貨品,轉身望向窗外連綿的群山,“現在我們的衣裳,正替鄉親們走遍四海呢。”(黃玘佳 陳立果)
一審:王信
二審:余從源 姚騰
三審:唐全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