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給美國大小企業帶來了棘手的業務危機。
從對沖基金巨頭阿克曼(Bill Ackman)、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到佛羅里達州的造紙公司和紐約市的一家酒水零售商,美國企業家不得不使用訴訟、公開喊話以及私下游說等一切途徑勸阻特朗普收回“對等關稅”。
目前,全美范圍內至少有七起案件以《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為依據挑戰特朗普的關稅措施,旨在推翻特朗普的關稅政策。
牛津經濟研究院美國副經濟學家茲維默(Grace Zwemmer)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4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降至2020年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主要源于對關稅可能導致未來價格上漲的擔憂。后續更多負面影響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而供應鏈中斷的不確定性將延長通脹高企的周期。
美關稅政策遭遇多起訴訟
自特朗普政府提出所謂“對等關稅”政策一個月以來,一場跨州、跨行業的法律合圍正在形成。從州政府到原住民部落,從造紙企業到桌游制造商,美國企業和律師開始挑戰總統隨意設定關稅的權力合法性。
在州層面,4月16日,加利福尼亞州率先發起訴訟,指控關稅政策嚴重損害該州經濟命脈。一周后,以民主黨總檢察長主導的12州聯盟(包括科羅拉多州、紐約州和俄勒岡州等)向聯邦法院提交訴狀,控訴特朗普的關稅措施“顛覆了憲法秩序,給美國經濟帶來了混亂”。
在企業和組織團體層面,4月3日,“新公民自由聯盟”代表佛羅里達州一家紙業公司起訴,稱該企業因特朗普對華關稅面臨高昂成本。4日,美國原住民黑腳部落起訴稱,特朗普對加拿大征收的關稅違反了條約權利,并要求法官暫停對關鍵入境點進口商品征收關稅。18日,非營利組織“自由正義中心”代表多家小企業起訴特朗普政府,相關企業稱可能不得不因此取消訂單或縮減規模。
4月26日,太平洋法律基金會代表多家小型企業提起訴訟,指責特朗普對華商品加征“非法且違憲”的145%關稅,導致美國企業面臨更高成本。
該案原告之一、斯通邁爾游戲公司(Stonemaier Games)聯合創始人斯泰格邁爾(Jamey Stegmaier)算了一筆賬,稱為了進口超過25萬件桌游產品,該公司必須支付“約150萬美元的總關稅稅款”。他稱,提起訴訟是“正確之舉”,但他仍擔心遭到特朗普的報復。
這些訴訟都指向特朗普征收關稅時常援引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西德尼·奧斯汀律師事務所貿易專家墨菲(Ted Murphy)表示,在特朗普之前,沒有任何一位總統曾根據IEEPA對進口商品征收此類關稅。
加利福尼亞州民主黨總檢察長邦塔(Rob Bonta)表示,該州針對關稅的訴訟的核心問題在于“行政權力的本質”。“我們的立場一直明確,我們絕不會允許這位總統行使他無權行使的權力。”邦塔說。
北京廣問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管健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也表示,IEEPA的確賦予了美國總統極大的權力。早在特朗普第一任總統時期,美國國會就曾對IEEPA的權力范圍表示過擔憂,認為它可能過于寬泛。
高管親自上陣分析關稅危害
美國家裝零售巨頭家得寶聯合創始人蘭戈恩(Kenneth Langone)表示,特朗普發起的關稅戰爭意外激發了企業界的聯合行動,并開始表達訴求。
4月18日,德國汽車三巨頭寶馬、梅賽德斯和大眾的高管團隊在白宮與特朗普舉行閉門會談,尋求關稅豁免。此舉迅速引發連鎖反應:美國本土車企福特、斯特蘭蒂斯和通用汽車隨即加大游說力度。11天后,特朗普宣布放寬政策,免除進口汽車的鋼鋁關稅并為部分制造商提供退稅補償。“我們給他們一點時間,如果他們不按正確方式做事,我們就徹底制裁他們。”特朗普稱。
作為美國消費市場的風向標,大型零售商也通過非公開渠道發出嚴厲警告。據報道,沃爾瑪、塔吉特和家得寶的首席執行官聯合向白宮提交分析報告,指出關稅將導致“供應鏈中斷、物價飆升和庫存危機”的多重打擊。
一些與特朗普關系密切的商界人士也在動用影響力說服其撤回關稅措施。華盛頓一位企業咨詢顧問透露,一些關稅豁免往往源于總統與高管的一對一溝通,而非系統性行業游說的成果。
據報道,美國頁巖油大亨、特朗普的主要捐贈者之一哈姆(Harold Hamm)稱,他“和特朗普談過關稅對(石油)價格的影響”,他還警告特朗普,一些煉油廠嚴重依賴加拿大原油。后來,特朗普減少了對來自加拿大的能源進口關稅。他復述與特朗普的對話:“特朗普說:‘好吧,咱們還是別這樣做了。’他認為那不是個好主意……這是一次成功。”
美國公關公司Penta公司高級合伙人麥登(Kevin Madden)表示:“你的企業與華盛頓和普通民眾的聯系越深,行政當局和其密切盟友越可能關注政策決策的影響。”
一些影響力較弱的企業正通過地方議員傳遞信息。麥登表示:“更多來自國會和州一級的政治領導人正在表達對這些貿易政策長期影響的擔憂。這給本屆政府及其國會盟友帶來了真正的壓力,促使他們考慮這些影響。”
特朗普關稅措施難以實現目標
特朗普多次強調,其關稅措施將“把制造業帶回美國”。例如,白宮5月5日發布的一份文件稱,特朗普對美國制造業復興的追求正在“提振部分美國制造商品的需求,小型企業率先從中受益”。
但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用關稅推動制造業回流成本和代價極高,幾乎不可能實現。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教授馬弘稱,通過加征關稅迫使制造業回流可能性很低、成本極高。當前建立的成熟的跨國供應鏈并不會因為簡單粗暴的關稅手段就“自然”地在美國國內建立起來,美國也并不具備適合這些產品生產的稟賦條件。同時,當前美國制造業大量依賴進口工業中間品,加征關稅將推高美國國內生產成本,損害而非增強其國際市場競爭力。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歐洲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副主席法塔斯(Antonio Fatas)稱,特朗普將無法吸引制造業投資,“美國沒有容納這么多公司的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蘇慶義也表示,美國制造業不振,是內因不是外因,關稅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美國內問題,美制造業增加值比重并沒有隨關稅的提高而增長。同時,關稅作用無法一直持續,對生產轉移的邊際推動作用減弱。更重要的是,額外加征新的關稅,還會損害美國的制造業競爭力。
美國經濟研究公司NDR首席全球宏觀策略師卡利什(Joseph Kalish)認為,如果美國要從以服務業為主的資本密集型經濟轉向以制造業為主,這絕非易事,過渡過程將充滿陣痛。他稱:“特朗普政府所提到的投資,包括工廠、礦山和電力等領域,都需要長期融資。這與共和黨在稅改法案中提到的加速折舊政策不同,后者旨在通過短期至中期內加速折舊來為工廠、礦山和公用事業所需設備的購置提供融資。”
NDR在一份研究說明中表示,美國實際可支配個人收入增長在過去一年中有所放緩。消費者信心下降,4月指數達到了近五年來的最低水平,所有這些因素表明今年美國的消費需求會放緩,而不是增強。今年,美國將出現經濟增長放緩和通貨膨脹加劇,對企業利潤和股市產生壓力。
(第一財經記者馮迪凡對本文亦有貢獻)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