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
旅游凝視透露著濃濃的人文色彩,凡是與“人文”相關的東西都不容易研究。人文研究尋求“理解解釋”,這有兩層基本含義:第一,研究者必須解釋人文現象。第二,這種解釋不是研究者給出的,而是由研究者“解讀”。研究者首先要把自己當成“秘書”:全面記錄所研究的人事現象;其次,研究者要成為“間諜”:盡力打探、提取、理解人事現象的客觀敘事信息;最后,研究者最終回歸“研究者”的立場:分析、解讀敘事信息。因此,一篇“好的”人文成果往往凝聚著更多的研究能量,研究成果也更加細膩深刻。今天推動的論文,以“研究過程”的復雜性和精細化,體現了人文研究的厚重感。
本期編輯
徐曉波
1/// 關于作者
孔令懿(1992-),女,河北秦皇島人,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旅游地理、旅游文化。電子郵箱: 。
吳江(1972-),男,江蘇鹽城人,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地理與旅游規劃。為本文通訊作者。
魏玲玲(1995-),女,甘肅定西人,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旅游地理。
曹方東(1984-),男,江蘇徐州人,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地理、旅游規劃。
周年興(1976-),男,浙江江山人,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地理、旅游規劃。
2/// 研究經歷
1. 論文選題
本文最初的靈感來源于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次聊天中,人民大學哲學系的一位朋友問我是否聽說過“旅游凝視”這個詞。她說這是他們哲學教科書中某一章的內容,很有趣但很難理解,希望我學旅游的朋友能幫她解讀一下。但我當時并沒有聽說過所謂的“旅游凝視”。我羞愧難當,利用課余時間去圖書館借了朋友提到的那本哲學教科書,研究了相關內容,發現“旅游凝視”這個概念,正如朋友所說,是一個帶有哲學含義的旅游文化現象。我對它的研究興趣就在那一刻萌生了。
在探究“旅游凝視”的深層內涵的過程中,我讀到了約翰·厄里的著作《游客的凝視》。在他的諸多理論中,我了解到“旅游凝視”是游客旅行活動和行為的真實縮影,而照片恰恰是凝視對象的具體呈現。簡單地說,旅游凝視可以通過分析旅游廣告和游客拍攝的照片內容來理解。厄里直言不諱地說“攝影是物化的旅游凝視”,這正好契合了目前旅游學術界的“圖像轉向”和“視覺轉向”,即基于旅游廣告圖片和游客攝影行為,從“視覺分析”的角度來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各類游憩活動。至此,我已確定了一個初步的研究方向,即以“旅游凝視”為理論基礎,以攝影行為與照片為分析對象,以旅游目的地形象元素為研究核心,探究照片在形象建構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并適當挖掘旅游目的地中典型的旅游形象元素。
這時,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如何挖掘出圖片所蘊含的內涵。整個研究急需一種方法作為思想的橋梁。又是一個機緣巧合,我在平時的學習中了解到了“隱喻提取技術(ZMET)”。作為一種新的用戶研究方法,隱喻提取技術以圖片隱喻為基礎,通過圖片講故事的方式,挖掘出用戶內心深處隱藏的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想法。這項技術的發明,正是源于發明人扎特曼先生在尼泊爾旅行時得到的靈感。所有的問題在此刻迎刃而解,最終建立了“旅游凝視-圖片形象-隱喻提取-圖像識別”的研究框架。
可以說整篇文章是一個完整思考過程的產物,最終的研究內容為:在旅游的凝視下考察旅游目的地典型形象元素的內在意義,從而映照游客眼中的旅游世界;以湖南湘西鳳凰古鎮為研究對象,選取隱喻提取技術(ZMET),結合圖片敘述與深度訪談,通過對游覽過程中拍攝的每張照片的意義解讀,探尋受訪者的真實想法,了解游客對鳳凰古鎮典型形象元素的感知,并繪制共識圖,對呈現的認知結果進行質性研究。
2. 研究過程
本文遵循“收集-編碼-分類-歸納-分析”的質性數據研究思路貫穿研究過程,也符合隱喻抽取技術的技術要求。完整的隱喻抽取技術包括10個步驟,分別是講故事、缺失圖像、分類整理、構念抽取、代表圖像、對立圖像、感覺圖像、共識圖譜、總結圖像和短文。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受訪者執行隱喻抽取技術所有步驟要求過高,訪談時間可能過長,難以實施。考慮到研究的可及性,整個ZMET研究流程并未完全受形式束縛,而是刪除合并了一些環節,將研究流程簡化為樣本選取、講故事(深度訪談)、構念抽取、分析構念內部關系、最終結構概念抽取、繪制共識圖譜。
在樣本的選擇上,筆者選取了10位受訪者,除了考慮這10位受訪者的接受采訪意愿和基本表達能力外,還記錄了性別、年齡、職業、現居住地等其他特征維度,以確保他們的旅游涉入度較高。在正式訪談前,首先向受訪者說明訪談目的和研究主題,并要求受訪者經過深思熟慮后,收集和挑選出最能反映他們對鳳凰古城感受和想法的照片。正式訪談在7至10天后進行,持續約90分鐘。訪談過程中,要求受訪者逐一描述自己帶來的照片內容,并詢問這些內容如何反映他們對這個話題的感受和想法。通過整理10位受訪者的訪談記錄,初步得到124個構念,將具有相同或相似屬性的概念進行分類合并后,共得到90個構念。通過分析這些構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參照“聚合原則”(即提及構念的人數占總人數的1/3,提及構念之間關系的人數占總人數的1/4),整理歸納出34個共識構念,包括18個初始構念、9個連接構念、7個最終構念,從而得到鳳凰古城形象要素共識圖,并得出鳳凰古城18個典型形象要素:沱江、烏篷船、吊腳樓、建筑、古城墻、塔樓、石洞、石墩、石橋、彩虹橋、酒吧、流浪歌手、店鋪、夜晚、早晨、小巷、苗家、客棧。
最終的研究結果表明:鳳凰古城的典型形象元素有動態與靜態之分,這些形象元素使得鳳凰古城的整體形象生動端正;不同的形象元素體現著游客不同的認知,游客往往會跳出靜態孤立的層面,“見景生情”“感慨萬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或幾種深厚的情感。
圖1 鳳凰古城影像要素共識圖
圖2:游客眼中的鳳凰古鎮(攝影師:海南海口兔子)
三、研究意義與思考
很多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邊界一直在徘徊,雖然盡力揣摩和迎合游客的旅游喜好,但卻表現出自我價值的迷失。旅游過程中的注視行為直接決定了游客的喜好,游客必須先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感受到外部世界由眾多符號所構成的具體形象,然后才逐漸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內涵,哪怕游客的目光在某個地方停留的時間稍長一些,也可以說是對該地方的極大貢獻。這樣,對于旅游目的地來說,旅游注視行為可以重塑其尚處于萌芽階段的自我意識,也將某種地方感注入到當地的文化價值觀中。
此外,旅游形象要素消費本質上是一種依賴感官愉悅的情感宣泄,因此強化旅游凝視的情感體驗對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提升尤為重要。本文以鳳凰古城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對其他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為減少情感體驗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使游客獲得形神合一的融入感和深刻愉悅感,未來旅游目的地應注重游客的感知范圍,努力為游客創造不同情境、過程、維度的社會互動,幫助他們協調與周邊環境、他人、自身的關系,使其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印證和強化,在整個旅游目的地的社會空間中產生信任和共鳴,從而提升與游客的情感連接,最終實現目標市場文化品位和情感需求的再創造。
4. 投稿流程
整篇文章從投稿、修改到接受發表歷時一年多,這也彰顯了旅游學刊嚴謹的工作作風。在文章的反復打磨過程中,兩位外審專家給出了專業而精準的修改意見,尤其是文章的結論部分,兩位專家都指出需要與已有的研究和相關理論進行充分的對比和思考,并花費大量精力去改進和提升,為文章后期的修改完善指明了方向。在此,向兩位外審專家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另外,編輯劉璐在文章后期的審閱和校對中也花費了大量心血,在此向劉老師表示感謝。
5. 思考
從選題、寫作到文章最終被錄用發表,吳江導師、周年行、曹方棟三位老師給予了我極大的關心和鼓勵,魏玲玲師姐在研究上給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可以說,這篇文章是所有文章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對我個人而言,經過七年的努力,作為一名碩士生,能夠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頂級旅游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是對七年旅游管理專業學習最大的褒獎和肯定。漫長的發表過程也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好事多磨,“好運總是在最后到來”。這篇文章或許會成為一劑強心針,激勵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繼續前行,再創佳績。
概括
“旅游凝視”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社會學家厄里提出,如今已成為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旅游凝視是旅游需求、動機和行為等綜合作用的產物,而攝影則是旅游凝視的物化,是游客記錄個人經歷、留住個人記憶、重塑目的地場景的重要方式之一。照片作為隱喻能力極強的視覺符號,能夠深深地引發游客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本文從攝影內容和照片的角度切入,以鳳凰古城為研究對象,運用隱喻提取技術(ZMET)對多渠道、多拍攝主體獲取的旅游照片進行定性分析,最終解讀出鳳凰古城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典型形象元素。研究表明,鳳凰古城的典型形象元素分為動態和靜態,動靜結合使得鳳凰古城的整體形象變得立體飽滿;不同的形象元素蘊含著游客不同的認知,從而使游客對鳳凰古城產生親近的情感依戀,未來鳳凰古城應有針對性地強化凝視風格,打造富有質感的旅游形象元素,其他旅游目的地也應注重游客的感知范圍,不斷深化游客的旅游體驗。
關鍵詞:游客凝視;隱喻提取;鳳凰古城;意象元素
的“”是由 Urry 創作的,它是一個凝視,并且凝視是一種新的形象,也是一個讓他們享受和滿足的價值。
是 的 ,這是 的 最 方式之一 ,對于 的場景 ,對于 的 ,對于 的 。在 中 ,有一個 ,可以 的深度和 。在 中 ,而對于 的鏡頭 ,大多數 的 將是 。這些 有一種 的力量 ,在 的頭腦中 ,他們復制這樣的 。
本文以ZMET為切入點,以城市為切入點,從和出發,構建了的形象模型。結果表明:和可以分解為城鎮形象、城市形象和全要素生產率;與的形象緊密相關。
本文以城市作為一項有價值的研究對象。對于其他人來說,它是為了明確他們的空間感,以及權力、他們的等級和需求以及形象和一些和。它是關于和類型,然后是凝視風格和凝視。
:凝視;;城鎮;形象
后記
人文地理學對很多事情的解釋都是“令人費解”的,充滿了無法解開的辯證思維。地方性是人文地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地方性既是建構性的,又是結構的,是建構性和結構的混合與轉化。對于個體而言,地方性的直接體現就是地方感。個體通過區分異質性來區分一個空間與另一個空間,這是這些地方給這個人所反映的獨特形象。但如果一群人對一個地方有“相似”的形象,就意味著他們的地方感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框架”,這就是地方性作為一種特定的結構()。因此,地方性一般傾向于一種集體的、社會的形象,是鞏固社區認同、傳承文化基因的重要支撐。那些優秀的保護建筑和遺址,都是凝聚集體認同、激發“共同感受”的地方。問題是如何提煉地方性,而這背后又有“誰的地方性”?不難理解,那些作為國家遺產、集體記憶的“場所”,應該體現“公共形象”。最難的就是“公共”,就是政治、權力。順便說一句,權力的基礎是文化,文化是最普遍、最隱晦、最強大的(非正式)權力(推薦文獻:[美]杜占奇名著《權力的文化網絡》)。所以,“公共”不是“高”,而是“低”,評判和維護鳳凰古鎮等國家遺產的地方特色,“不愛專家,卻愛百家”——正如本文所持的立場,是公共知識研究、公益研究。這篇文章在理論、結構、方法上都可圈可點,我認為更可貴的是,這篇文章體現了學術研究“能走出去、能彎下腰、能建言獻策”的社會意識和正義責任。我無地可居,卻心系天下,在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學者綻放的芬芳。
本期編輯:徐曉波(揚州大學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微信號:
引用本文
孔令懿,吳江,魏玲玲,曹方東,周年興.“旅游凝視”視角下鳳凰古城旅游典型形象元素識別與分析——基于隱喻提取技術(ZMET)的分析方法[J].旅游學刊,2018,33(1):42-52.[孔令懿,吳江,魏玲玲,曹方東,周年興.“旅游凝視”視角下的古城形象——基于隱喻提取技術(ZMET)的分析方法[J].旅游學刊,2018,33(1):42-52.]
封面和插圖由作者提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