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廣大青年當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在實踐中筑牢思想堡壘,勇擔時代重任,情系百姓冷暖,做一名響應時代號召的“先鋒兵”,同人民群眾一起揮灑汗水,踔厲奮進,共迎美好的未來。
以荒原變綠洲的壯志,爭當忠誠擔當的后備兵。近年來,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深入實施,無數治沙人懷揣著“荒原變綠洲”的壯志,投身于治理毛烏素沙漠的綠色革命之中。當地政府與民眾攜手,通過植樹造林、草方格固沙、發展沙產業等多種措施,硬是將茫茫沙海變成了片片綠洲。這其中,不乏年輕的面孔,他們放棄了城市的繁華,選擇扎根荒漠,用青春和汗水澆灌出生命的綠色。正如榆林市治沙英雄石光銀,他一生扎根基層與風沙斗爭,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在沙海里筑起“綠色長城”,帶領鄉親們在25萬畝荒沙地上植樹5300多萬株(叢),反復造林面積達35萬畝,徹底改變了當地“沙進人退”的歷史,讓曾經枯黃蒼涼的不毛之地,成為了田野肥沃、良田遍布的塞上糧倉,使老百姓的錢包也鼓了起來。石光銀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生動體現了忠誠擔當后備兵的精神,為當地人民謀取了長遠而穩定的發展。
以決心跨越重重難關,爭當時代先鋒的排頭兵。繼 “威馬遜”之后,登陸我國的最強秋臺風“摩羯”在海南省文昌市登陸,中心最大風力達到17級以上。這不僅僅是“威馬遜”之后,我國遭遇的又一強勁對手,更是對防災減災體系與民眾團結精神的一次極限試煉。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天災,海南省并未被恐懼和混亂所吞噬,而是憑借著過往與風暴搏斗積累的寶貴經驗,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仿佛一張精密編織的安全網,在狂風暴雨來臨之前便已悄然張開。全省上下,從政府到民間,萬眾一心,緊急避險轉移了高達31.26萬的民眾,為他們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線。14.07萬人被妥善安置在臨時避難所,將災難的陰霾限制在了可控的角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一群群身影成為了最耀眼的風景線——他們是基層社區的守護者,是各行各業的青年才俊,是平凡中的英雄。他們放棄了個人的安逸,毅然決然地站在了抗風救災的第一線。從晨光初破到夜幕低垂,他們的身影穿梭在殘枝敗葉間。他們的語言或許樸素無華,但每一句“我來”或“我能”都飽含著對家園深沉的愛與責任,他們用最樸實的話語、最真切的心情、最實際的行動詮釋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深刻內涵,成為了抵御臺風、排險抗災、穩定社會的排頭兵。
以腳步書寫希望篇章,爭當為民服務的勤務兵。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活躍著無數為民服務的勤務兵身影,他們身份不同,卻懷揣著同樣的信念。他們或是駐村第一書記,或是青年干部,或是農業技術員等等。在海南省文羅鎮,這一地區有著豐富的熱帶水果、農產品等特色資源,這些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拓寬銷售渠道,帶動農民增收。現文羅產業園作為集生產加工、農產品批發、跨境貿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園,更是為該地區的農產品電商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這良好的勢頭下,一個個當地的普通青年利用抖音、小紅書等直播平臺,將海南特色的熱帶水果、手工藝品等農產品推向外地,打開了鄉村經濟發展的新通道。這些青年不僅是技術的傳播者,是文化的傳承人,更是為民服務的勤務兵。他們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舉辦鄉村文化節、民俗體驗活動,讓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海南鄉村的獨特魅力。海南的鄉村振興實踐,是無數勤務兵們用腳步書寫希望的生動寫照。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內涵,用專業和熱情為鄉村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廣大青年應以腳步丈量民情,以行動回應民需,爭當為民服務的后備兵、排頭兵、勤務兵,共同書寫屬于人民的希望篇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