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題,就撥打12345。”近年來,為第一時間傾聽百姓聲音、回應群眾訴求,各地設置了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并將熱線號碼統一歸并為“12345”。“12345”不僅僅是一串電話號碼,它作為政府與民眾溝通的重要橋梁,承載著無數市民的期待與訴求,這條熱線為群眾提供了線上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的渠道,成為各地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好幫手。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也不例外。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在解決民眾問題、提升政府服務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渠道,讓市民能夠隨時隨地向政府反映問題、提出建議。無論是緊急救援、政策咨詢,還是鄰里糾紛、城市治理,這條熱線都以其快速響應和多方協同的能力,為市民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幫助。
然而,我們也應看到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一方面,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電話是有人接聽,但問題卻解決不了。設立“12345”的初衷就是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的問題,不少人表示,遇到問題時打電話投訴,有時問題會得到順利解決,有時訴求雖被積極回應了,結果卻不如人意,那些沒有得到解決的投訴問題,往往涉及多個單位,因權責分工不匹配,受理投訴的部門不能直接解決問題,還需要再找下一層級部門,最終導致各部門互相推諉,而投訴的問題很多最終會回到所在社區街道、鄉鎮,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另一方面,“奇葩訴求” 滿意度考核讓基層陷入兩難。基層工作者是政務服務熱線的接訴主體,不少地方都將“12345”熱線服務群眾滿意度納入基層考核范圍,然而投訴內容里,不乏一些非合理訴求,讓基層工作陷入兩難。如“一刀切”要求所有投訴100%回復、100%滿意,可一些無理的投訴,只會消磨基層的工作熱情;“因兒子高考不好訴求重新高考”“希望稅務部門公開丈夫財產”等“奇葩訴求”說明,有的政務熱線變成了許愿池,群眾利用政務熱線提出不合法、不合規以及無理的要求,而另一邊又面臨“滿意度”考核,無不加重了基層工作的負擔,這不僅給基層工作者造成了困擾,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資源浪費。
“12345”是社會問題和民生訴求的集中反饋窗口,更是群眾與政府之間的溝通紐帶。因此,若要政務服務熱線真正發揮便民作用,長久有效地運行下去,需要更多改變。
一是優化平臺轉辦的流程制度,對合理的解決到位,對不合理的應解釋教育。反映事由應嚴格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屬于哪個部門的職權范圍事項,就轉交哪個職能部門,而不是以屬地原則轉交到地方。市縣層面成立督查或協調專班,避免轉交錯誤、推諉扯皮等現象。對人民群眾反映的事項,應定期分析研判,主動自查,防范類似問題反復發生;二是客觀看待群眾滿意度,優化考核標準。為了更有效解決問題,可以將群眾反映的問題劃分成幾個大類,對于共性問題,可統一上報給上級部門解決;對于基礎問題,才回歸到社區基層,保障效率。若想了解群眾對辦事的滿意度,可以參考網購評價機制,事件辦結之后,群眾自行選擇是否評價,若出現差評,再電話回訪,可節省人力物力。同時也要優化考核體系,明確對不合理訴求及無事實依據訴求的處理細則等等。
總之,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作為政府與民眾溝通的重要橋梁,其作用和意義不容忽視。然而,我們也應辯證地看待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通過不斷的完善和優化,讓這條熱線更好地服務于市民,成為市民信賴的“民心線”和“連心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