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拉大車”通常是指個人或集體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近年來,一些地方尤其是鄉鎮和村社兩級存在權小責大、人少事多等現象,由此造成負擔過重,這一現象被稱作基層治理的“小馬拉大車”。破解 “小馬拉大車”難題,是當前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一項緊迫任務,只有在“點”上下功夫,“線”上齊發力、“面”上見真章,才能推動基層治理減負、賦能、增效。
“點”上發力,推動力量下沉,緩解“人少事多”,為“小馬”賦能。基層工作千頭萬緒、細小瑣碎,卻也連著千家萬戶。但是,當前由于基層事務難處理、基層工作難做好、基層干部難提拔等問題,導致基層干都流動性較大,出現了“人少質弱”的問題。倘若不解決“人少質弱”的問題,那么“小馬”會逐漸變成“瘦馬”,最終會被超載的“大車”所壓垮。要因村派人,因人擇村,選派出政治素質好、綜合能力強、工作作風實的黨員干部下沉一線,通過觀“足跡”、聽“百姓言”來判斷下沉成效,避免下沉成為“走過場”,確保工作力量下沉“到底”。
“線”上延伸,完善權責清單,化解“權小責大”,為“大車”減負。權責不清、責任泛化是導致“小馬拉大車”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對現有的權責進行全面梳理,明確各級各部門的職責范圍,避免責任推諉和扯皮現象的發生。進一步明確權責關系,層層細化“權責清單”,將更多權力賦予基層,讓基層有更多自主權和決策權,以增強基層工作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實現提質增效。同時,要建立健全問責機制,給予一定容錯空間,確保問責精準、科學、公正,防止隨意問責挫傷基層干部的積極性,才能讓“小馬”拉動”大車“時能更加得心應手。
“面”上拓展,激活內生動力,破解“忙閑不均”,為“馬車快跑”增效。基層工作雖然點多、線長、面廣、量大,但是一些基層依然存在忙閑不均、人員閑置的現象。究其原因,個別干部自身動力不足,存在得過且過、不思進取、貪圖安逸的想法。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難題,最終的落腳點是讓基層干部把精力真正花在干實事上。讓“小馬”跑得更快更穩,要通過健全“賽馬”機制,開設鄉村振興、生態保護、項目建設等賽道,鼓勵“小馬”在賽場上爭先進位,選拔出有干勁、拼勁、闖勁的“勁馬型”干部,在評優評先、職級晉升、流動交流上予以傾斜,營造奮勇爭先、爭創一流的干事創業氛圍。
想讓“馬拉車”跑得又好又快,不能只把“鞭”打在跑得快的“小馬”身上,也要注重增強跑得慢的“小馬”自身動力。要圍繞基層干部能力素質短板和現實工作需要,“因人而異”設置培育內容,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確保跑得慢的“小馬”也能在賽道上蹄疾步穩,實現馬拉車競相奔騰的新局面。
(內蒙古烏拉特后旗烏蓋蘇木 王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