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近年來,德化縣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致力于把傳統農業優勢轉化為新生態產業動能,抓特色、富經濟、揚文化,走出了一條從因地種養到文旅融合的鄉村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近日,由泉州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上涌鎮政府帶領的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熒光志愿宣講團走進德化縣,親身體驗了該縣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智慧與實績。
物阜糧豐,各色產品擦亮糧倉招牌
德化縣上涌鎮素有“德化糧倉”的美譽。實踐團隊首站來到鎮農產品展示館,這里仿佛一本鄉村農業產業的“百科全書”——“三黑”(黑雞、黑羊、黑兔)、“三黃”(黃花菜、黃花梨、德化茶油)、“三紅”(紅米、紅菇、紅酒)和“三白”(淮山、白蘿卜、白米)……色彩繽紛的農產品昭示著上涌鎮的物阜糧豐,更彰顯了以現代農業技術推動農民富足、鄉村振興的成果收效。“德化擁有‘閩中屋脊’之稱,多山地,氣候垂直差異明顯,生態環境復雜多樣,為農特產品的種植提供了有利條件。”講解員說道。
“共生”“轉化”,讓田野充滿希望
隨后,實踐團隊移步至“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示范區——曾坂村“稻魚共生”示范基地。眼前,綠意盎然的稻田雖未及金黃,但隨風搖曳的稻穗已預示著秋季豐收的喜悅。空氣中彌漫的稻香,讓人想起“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的古詩意境。田中偶爾響起的幾聲清脆魚躍之音,是多產業共生共長的和諧共鳴。稻魚共生系統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現代高效生態農業,通過以稻護魚,以魚養稻,實現化肥減量化和廢棄物資源化,推動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同步發展。
“這里以前是座水泥廠,侵占了良田,天空也霧蒙蒙的。原本的水泥廠食堂現在已改造成特色咖啡館,旁邊的舊宿舍也正按照計劃改造為餐廳。”研究員鄭文凡指著稻田旁風格前衛的小屋說道。如今,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不僅是上涌鎮新生態農業生產的基石,更是農業體驗與特色文旅雙融合的有效平臺,成為鄉村振興畫卷中最動人的色彩。
果甜酒醇,特色產業激發嶄新活力
實踐團隊此行最為矚目的莫過于對葡萄酒莊園的探訪。德化縣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搶抓機遇,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將先進的釀造技術與傳統工藝相融合,把晶瑩剔透的刺葡萄化作杯中佳釀,釀造出具有國際水準的葡萄酒。產業多元興旺,不僅豐富了當地的經濟結構,更打造出鄉村旅游的亮麗名片。
近年來,德化縣堅持探索“三產融合”路徑,將農業產業化和農業文旅有機結合,著力打造觀光型酒莊、葡萄園觀景項目,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不斷提升產品和品牌價值,刷新“世界紅”酒文化新名片,為地方農業產業化和經濟發展開啟更廣闊的空間。
此次德化之行,是一次視野的開拓、見識的增長,更是一次對地方胸懷“國之大者”的見證。“八山一水一分田”,德化縣上涌鎮延綿自古稟賦、煥發時代生機,繪就出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生動畫卷。稻魚共生,果甜酒醇,德化縣人民推動鄉村全產業振興的故事仍在繼續。
(李昊陽、薛瀟;指導教師:魏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