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鄉村,用青春助力振興。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幫助和引導青年學生緊緊圍繞“國之大者”,領會感悟為什么要推進鄉村振興、如何進行鄉村振興等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2024年7月,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學子“興興”向榮團隊進行了“共護詩話萬丈湖,同筑鄉村百年夢”主題社會實踐。小隊赴張家港市中山村、善港村、永利村等地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鄉村基層,感受振興之美。實踐隊以“鄉村振興新篇章,城鄉融合共繁榮”為思想,以非遺文創項目為抓手,讓優秀傳統文化點亮鄉村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在善港村,實踐隊通過走訪鄉村、深入基層等形式,讓村民和游客沉浸式了解善港的農耕傳統文化以及非遺傳承,讓其在鄉村基層變得觸手可及。
在學思踐悟中守初心,在比學趕超中擔使命,沉浸式的鄉村實踐,讓實踐隊的同學們深入鄉村一線,實踐隊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到村落至明朝末年形成,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以善為名,有著極具特色的“善文化”。船塢里自然規劃范圍68公頃,區域內水網密布,村組邊界多為河道,水文條件良好。村莊人口密集,民房高度適宜,形態錯落有致,建筑形式多保留水鄉風貌,符合田園鄉村的建筑美學要求。實踐隊成員邊走邊看、邊記錄邊思考,探尋紅色足跡,領略綠水青山,探索振興之石,深受教育、備受鼓舞,紛紛表示將牢記使命、不負韶華,在廣袤的祖國山河奮發有為,將青春風采匯入鄉村振興。
同時,實踐隊還通過美麗鄉村建設、追溯紅色足跡、愛心志愿服務、呵護青山綠水、促進發展成就等等項目以助力鄉村振興。活動結束之時,同學們共聚善港葡萄園共同分享實踐心得,學習鄉村振興先進事跡,厚植愛農情懷。所謂“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隊的同學們在為期數日的實踐活動中,與善港村民共同勞動,親身感受其農植文化,充分了解當今農村發展現狀,讓社會實踐成為一堂生動的鄉村振興思政大課。
善港村因“與自然為善”聞名,為保證河道排水暢通,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實踐隊成員們對河道沿線的塑料袋、空瓶子等漂浮物進行清理。清理現場,服務隊成員充分發揚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手拿垃圾袋,奔走在河岸兩側,雖然汗流浹背,卻熱情不減,進一步創造了“水清、岸綠、景美”的宜居環境。
鄉村行實踐活動讓隊員們感受到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望,體會到鄉村發展的無限魅力和潛力,更加堅定對鄉村振興的信心與決心。青年大學生將繼續發揮所學知識,為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為更深刻地讓每一位實踐隊成員理解和體悟社會實踐的意義和目的,汲取奮進力量,活動結束時,實踐隊邀請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同志參加實踐心得分享會。過程中,大家暢所欲言,分享這十天以來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學所作。齊心協力共同為善港創造“一個為民服務的好班子、一支風清氣正的好隊伍、一條因村制宜的好路子、 一套共同富裕的好體制、一套民主自治的好制度。”
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興興”向榮社會實踐隊以志愿螢火,點亮鄉村,通過聆聽鄉村聲音,感受鄉村文化,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磨練意志品質、了解國情社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鄉村行實踐活動讓隊員們感受到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望,體會到鄉村發展的無限魅力和潛力,更加堅定對鄉村振興的信心與決心。青年們將繼續發揮所學知識,為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