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類生產活動同濕地有著密切聯系。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 “綠色燎原團隊”前往巢湖濕地開展“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觀、調研、宣講、采訪等多種形式,探索長江流域濕地保護的新機制。
濕地保護與生態旅游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團隊成員抵達后安徽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無邊無際的黃綠色濕地,偶有幾名工人手持鐵鏟進行維護,湖邊不時傳來若有若無的氣味,風聲陣陣,給炎炎夏日送來了涼爽,欄桿外亦有不少游客在拍照。湖濱國家濕地公園不僅強調生態保護,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團隊成員首先向當地游客發放了調查問卷,將濕地保護的相關知識通過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考察民眾對于濕地保護的了解程度。隨后,團隊成員開始了濕地保護相關內容的宣講,游客們紛紛被濕地保護的海報吸引,在團隊成員的引導下逐漸了解濕地的概況、保護體系以及現狀,并與實踐團成員展開互動。
加強濕地保護,建設美麗中國
然而,濕地的發展仍需因地制宜,并不是所有的濕地都適合發展旅游業。”在結束湖濱國家濕地公園的走訪后,實踐團成員又依次前往了安徽肥西三河國家濕地公園,巢湖拓皋河省級濕地公園,安徽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與湖濱國家濕地公園不同的是,這些濕地的發展,主要依賴國家的助力,旅游業之于這些濕地的發展,更多的是破壞而非保護。在參觀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時,工作人員講解到該濕地的歷史沿革以及濕地中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通過講解鳥類的遷徙情況,同時通過全息投影與攝影、標本展覽,團隊成員見識到各種各樣的鳥類,推動了長江流域鳥類保護的進行。最后,實踐隊員們滿懷感激之情,對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表達了最誠摯的謝意。
在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更為深入了解到濕地保護相關知識,真正意識到濕地保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要想成為一名堪當時代大任的新青年,就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保護意識,建設美麗中國。此外,團隊成員也深深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一項長期的事業,需要更多人為之努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