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當大多數人享受悠閑假期、與家人歡聚或外出游玩時,有這樣一群人,將假期視作普通“工作日”,默默堅守崗位,用責任與擔當守護患者健康。他們,就是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阿爾茨海默病診療中心團隊。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是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患者會逐漸出現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障礙等癥狀,不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量持續增加,對有效治療方法的需求愈發迫切。

近年來,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持續深耕阿爾茨海默病治療的研究與探索。自2024年8月至今,在醫院黨委書記、血管外科學科帶頭人杜建時教授帶領下,手術團隊已獨立完成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54例,為眾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來新希望。
5月1日清晨,天還未完全放亮,不到7點半,阿爾茨海默病診療中心團隊的醫生們已全員到崗,開啟忙碌充實的一天。盡管是假期,科室里依舊一片繁忙。醫生們首先來到病房,對術后患者進行查房,仔細詢問身體狀況,查看傷口愈合情況,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屬的疑問。
“李大娘,今天感覺怎么樣?有沒有哪里不舒服?”血管外科副主任劉卓關切地詢問一位術后患者。李大娘今年76歲,患阿爾茨海默病多年,記憶力嚴重衰退,生活無法自理。前不久,她接受了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術后恢復良好。“主任,我感覺好多了,這兩天記性也強不少,我都能認出我兒子了。”李大娘笑著回答,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看到患者病情好轉,醫生們倍感欣慰,深知自己的堅守與付出意義非凡。

查房結束后,醫生們又迅速返回辦公室,為接下來的手術做準備。他們仔細研究患者病歷資料,分析病情,制定詳細手術方案,不放過任何細節。“這個患者的病情比較復雜,我們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確保手術安全。”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南湖院區神經內科主任趙晴、新民院區神經內科主任何金婷嚴肅地說道。
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通過在患者頸部建立淋巴管與靜脈的吻合通道,改善腦內淋巴引流,促進致病蛋白排出,進而緩解阿爾茨海默病病情。然而,淋巴血管直徑極細,最細處不足0.2毫米,實施手術猶如在比頭發絲還細的血管上“穿針引線”,技術要求極高。
不過,這對團隊而言并非難事。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血管外科由我國血管外科奠基人王嘉桔教授親手創建,作為全國最早成立的血管外科之一,科室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多年來深耕 “淋巴-靜脈吻合術”,在吉林省率先將此項技術應用于肢體淋巴回流障礙性疾病臨床治療,已完成相關手術3000多例。
阿爾茨海默病手術盡管難度大、挑戰多,但對血管外科團隊醫生而言,只是“換個地方”施展技藝。“手術時我們要在顯微鏡下完成多組淋巴與靜脈的吻合,每一針誤差必須控制在0.1毫米以內。”劉卓教授坦言,這不僅是技術的比拼,更是對醫者匠心與耐心的極大考驗。他們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只為給患者帶來康復希望。
每當手術成功,看到患者家屬激動落淚、緊緊握住他們的手連聲道謝時,醫生們所有的辛苦與付出都化作滿滿的成就感。
沒有規律的假期,沒有準時的下班時間,甚至偶爾半夜還要趕回醫院手術,但團隊中沒有一人抱怨。他們堅守崗位,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從醫30余年的趙晴教授說:“當我們選擇從醫,就做好了放棄休息、犧牲陪伴家人時間的準備。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要對得起當初許下的醫學生誓言。”樸實的話語,道出醫者的責任,他們用雙手托起患者記憶的重量,以實際行動詮釋醫者的使命擔當。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越明 文/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