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宋學敏 通訊員 張真鈺 楊榮岱 濰坊報道
春日的濰坊諸城,書香與花香交織。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浪潮中,這座以文化底蘊著稱的城市,正以一場場“深度共讀”活動為紐帶,悄然織就全民閱讀的錦繡畫卷。
每個周末,諸城市都會有一場特別的聚會 ——“名家公益課堂” 準時開課。語文教學骨干們以書為媒,帶領學生與家長踏入文學的世界。在這里,一整本經典被逐字拆解,從故事脈絡到思想內核,從人物命運到現實啟示,師生與親子在共讀中對話、在思辨中成長。一位家長感慨:“一群人閱讀是思想的碰撞,孩子們從不同視角解讀文字,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四年來,200多堂 “深度共讀”的公益課,讓閱讀超越了單向的知識輸入,成為情感共鳴與價值觀塑造的橋梁。
諸城市的“深度共讀”實踐,始于教育者的遠見。早在國家新課標提出“整本書閱讀”要求之前,這座城市的教育工作者便敏銳察覺到淺層閱讀的局限。項目負責人姜蕾認為,真正的閱讀應“從內容走向生活,走向生命”。課堂上,教師不僅引導孩子們梳理情節,更啟發他們思考作品對生活的映射——書中的困境如何與自身經歷相呼應?角色的選擇又蘊含怎樣的人生智慧?通過讀寫反思與主題探討,閱讀成為一面鏡子,照見成長的路標。
這股書香之風,從校園蔓延至城市的肌理。幼兒園里,稚嫩的童聲演繹著繪本故事,親子共讀時光讓家庭浸潤在溫馨的文學氛圍中;社區書屋內,退休老人與青年學子圍坐討論,不同世代的思想在書頁間交融;鄉鎮集市上,流動的圖書角滋養著鄉村振興的土壤。一位參與“圖書漂流”活動的孩子說:“和伙伴交換書籍時,我讀到了他們的推薦理由,就像交到了新朋友。”這種共享與傳遞,讓書籍成為連接人際的紐帶,也讓閱讀文化扎根于市井煙火。
千年文脈滋養的諸城,正以書香為墨,書寫新時代的文化答卷。從蘇軾筆下“小峨眉”的詩意山水,到今日“深度共讀”的思想沃土,這座城市將歷史積淀轉化為創新實踐,讓閱讀成為市民的生活方式,讓文化自信融入城市血脈。在這里,每一本書的翻開,都是對未來的期許;每一次思想的激蕩,都在為文明新風注入活力。當書頁翻動的沙沙聲與城市發展的脈搏同頻,諸城的故事,正以墨香為韻,徐徐展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