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至5月11日舉辦的2025上海國際花展,在五一假期將迎來上海市民和中外游客的集中觀賞。觀看花展時,很多人不再滿足于賞花、拍照、打卡,也會從生活方式、自然科普等角度,理解花草園藝裝置,想象生態友好和諧的城市未來。從園藝交流到健康療愈等主題,上海國際花展不斷進化,推動人們思考生活與自然的關系。
上海花展主會場之一“花開新天地”設在黃浦區新天地,包含太平橋公園湖畔和太平洋新天地的“東臺好市·花語集”等,毗鄰一大會址,與新天地商圈自然連接。各區分會場,比如浦東新區的“卉聚前灘里”設在前灘公園巷等三處商業體,以“新自然主義花廊”為線索,把商業街區和“一江一河”濱水公園融為一體。這些做法,讓市中心的景觀更美,人們漫步逛街的體驗更舒適,還能促進消費,為商圈助力。
第一財經特別推薦一份“自然書單”,希望讀者們在賞花之余結合閱讀,給假日生活增添一點靈動色彩。
《到自然中去:人類與自然的情感關聯》
[法]麗莎·加爾尼埃 著
東方出版中心2025年4月版
接觸自然,將會怎樣改變人?過去二十年里,正向心理學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學的關聯逐漸加深,兩門學科結合,探索如何通過自然改善人的生活。
這本來自法國的新書,屬于生物學家、鳥類專家斯特凡納·迪朗2017年開始策劃的一套新叢書,來自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作者集合起來,以人文生態主義的視角,拋棄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從自然出發,探索敘述人與自然彼此依存的故事。
本書作者麗莎·加爾尼埃是生物多樣性專家,曾以記者身份為《自然》雜志和《行星探險隊》做過大量調查報道,曾制作關于開花植物的紀錄片,并曾在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任職。麗莎在書中引述超百種科學研究,介紹心理學層面如何測度人與城市自然接觸的正向結果。比如,公園中的植物種類越豐富,經常到訪公園的人們越認為自己的精神能夠得到更好的恢復。
她還提出“讓心靈變野”,并引用生態學者的觀點說,同情、移情使人體會到跨物種的友誼,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情感景觀,會讓人更深刻地理解愛,學會如何更好地與他人和自我相處。
《重新發現市中心》
[美]威廉·H.懷特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5年4月版
威廉·懷特最為人所知的成就是對大城市開放空間價值的討論。《重新發現市中心》是他長期在城市中心研究人如何使用城市設施的一本經典著作,美國《新聞周刊》雜志稱之為“我們這個時代的50本書”之一,許多國家的城市規劃協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會員們,列為必讀。
當花卉園藝回到市中心人流密集地帶,改變的是人對街道、公園等傳統設施的感受。自然帶來的活力成了公共空間的新主題,聚合了逛游者的注意力,也給商業提供了很多新的機會。花展作品中蘊含的設計巧思,讓人感覺到市中心不再是大型商業綜合體、大牌店鋪云集的乏味區域,而是可以讓人自由自在的,人們能在美好舒適的環境中交流。
在書中,威廉·懷特記錄了他在紐約市中心的廣場上觀察陽光的變化,溫度隨著陽光走向變化而漲落。他還觀察樹木的類別和植樹區面積大小,以及設置水面將帶來的趣味和聲音等。他廣泛研究了有關部門怎樣管理廣場,安排豐富的公共活動。
一系列具體的做法,從設計到管理,將會最終決定市中心能否成為長期吸引人們的地方。如果花展和相似活動積累的經驗能夠長期持續下去,對市民游客來說會是一件好事。
《俱是看花人》
李葉飛 著
湖南美術出版社2024年9月版
公眾號“植物星球”博主李葉飛曾為雜志編輯,長期在生活方式領域搜尋信息。在這本書中,46篇植物隨筆、80多幅植物攝影插圖,為讀者帶來一場認識陌生植物、深入了解身邊植物的紙上展覽。
從家門口到南半球,十余年來,李葉飛尋花不止,步履不停。到訪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城鎮,他都會探訪當地植物園和菜場,了解當地風土中景觀、食用植物的特點。從牙買加風味獨特的“阿基果”、新加坡著名的斑蘭、日本庭園里的紫珠、印度的菩提樹,到尋常生活中的金橘、草坪上不起眼的各種小草,這些植物故事構成了“看花人”豐富的精神世界。
書中文章《上海的四季之花?》提到,現在已經很難確定一個地方代表性的植物是什么,無論公私區域,只要氣候帶類似,城市的景觀風貌都是趨同的。加之養花種樹的風潮,比如忽然人們都愛種多肉植物,隨大流之風日盛。但唯有市花是一個地方的“長久的愛”,“過去的上海,人們愛棉花,那是真愛,它是上海的秋日之花。現在的上海,人們愛精致的白玉蘭,它是上海的春日之花。”
《瘋狂的植物》
汪詰、何慧中 著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年8月版
植物對地球的了解,比人類要豐富得多。科普作家、文津圖書獎得主汪詰與活躍的B站科普博主何慧中聯袂創作的《瘋狂的植物》,與前作《植物的戰斗》一脈相承,講述稀松平常的植物如何不斷完成修煉,在危機四伏的自然界站穩腳跟。
在科普作家的筆下,植物各顯神通,制訂共生和競爭的規則,找到生存之道,締造著超乎人類想象的傳奇。書的第二章《馴化之路》重點講了被人類農業生產深度改變的植物,比如水稻、包菜、柑橘等。第三章《生存競爭》則介紹了植物彼此之間爭奪資源的生存之戰,比如20萬種植物為何都選擇了白色毒液,用來保護自身。讀懂植物的生存與戰斗,人類也就在認識自我的道路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它們沒有腳,但足跡遍天下》
[意]斯特凡諾·曼庫索 著,[意]格里沙·費希爾 繪
讀庫·新星出版社2024年5月版
這本書入選2024年度豆瓣科學新知圖書十強,由讀庫推出,來自意大利植物學者的尋訪與繪制。植物沒有腳,卻能足跡遍布天下,它們在自然的大世界中運動,走過自己的生命歷程。
植物通過風、水,動物的皮毛或胃囊,利用母株的搖擺、果莢的干燥,以及一切可用的手段,將種子播撒到各地。它們不斷突圍、遷徙,征服新的空間。如何說服特定動物為其傳播后代? 如何在難以接近的荒涼之地扎根繁衍?它們為無生機的島嶼帶來生命,在漫無邊際的海洋、沙漠、時間中保持活性,穿過歲月破土重生。
植物有自己的強大力量,能在核輻射之后的切爾諾貝利重生。植物有自己的策略,能跟隨航船漂洋過海,能抵達遙遠未知的土地扎根下來。通過這本書,讀者能站在植物的視角上,理解在遷徙、生存和繁衍過程中的植物“智能”,見證植物與人共生的趣史。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