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老式推子、幾柄剪刀、裝著熱水的舊暖瓶,是沂南縣78歲老黨員王元忠最珍視的“戰友”。四十二年來,這些簡單工具在他手中化作傳遞溫情的橋梁,累計為村民義務理發4000余人次,在玉戴河村刻下共產黨人最樸素的為民注腳。
1983年初春,王元忠發現村里許多老人因腿腳不便長期未理發。他當即翻出塵封的理發工具,挨家挨戶為老人免費理發。“一個村的,不要錢”——這句看似隨意的承諾,被他用半生時光鄭重兌現。
為讓鄉親們有“體面”,這位莊稼漢潛心鉆研理發技藝,甚至專程到鎮上拜師學藝。“元忠理得比收費的還板正!”村民們的稱贊,讓他的“流動理發攤”逐漸成為村頭一景。三輪車斗里永遠備著工具包,田間地頭、宅院床頭都是他的“工作室”,哪怕自己正發著高燒,也會如約出現在臥床老人床前。
最動人的剪影發生在生死邊緣。當彌留老人渴望體面告別時,他頂著“不吉利”的非議,輕柔地為生命梳理最后的尊嚴。“人走也要干干凈凈,這是對生命的敬重。”面對不解,他默默換了新推子繼續堅守。
四十二載春秋,近80把用壞的推子見證著無聲的堅守。老伴邢鳳英在他的感染下,主動為老太太們義務理發。那些偷偷塞進衣兜的錢、悄悄放在院里的雞蛋,都被他笑著退回:“黨員圖錢還算啥黨員?”
如今,玉戴河村的春風依舊伴著銀剪清脆的開合聲。青絲漸成白發的老黨員仍在踐行著最初的諾言,用最平凡的堅持詮釋“為人民服務”的千鈞重量。(通訊員 高夢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