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障領域立法迎來新進展,醞釀已久的醫療保障法草案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4月2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保障法(草案)》,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會議指出,要以此次立法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我國醫療保障政策體系,有效保護參保人合法權益,打牢人民群眾病有所醫的制度基礎。要加強醫保基金監管,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嚴厲打擊虛假診療、虛假購藥等欺詐騙保行為。要加強普法宣傳教育,提升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和群眾守法意識,規范就醫秩序和醫療行為。
2021年,國家醫保局曾公布醫療保障法征求意見稿。彼時,業界針對立法定位、如何回應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等問題曾展開激烈討論。四年過去了,這部法律的立法進程進入新階段。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婁宇分析稱,伴隨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基本定型,一張覆蓋全民的健康安全網已經構建起來。但與此同時,法治層面的規范化運行仍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首先就是立法缺失,尤其是高位階立法缺失。
在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的全國兩會上,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都曾提出醫療保障立法的建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曾表示,我國現行醫療保障制度缺乏應有的法律規范,當前主要依據只有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對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規制,無法涵蓋醫療保障體系。
“醫療保障領域法律制度體系呈現‘九龍治水’的狀況,涉及的法律法規分散在不同的部門法中,碎片化、分散化嚴重,急需制定一部能夠從整體上推進醫療保障事業發展且具有綱領性地位的法律。”婁宇說。
與此同時,醫保領域的立法工作也已推開。國家醫療保障局2019年法治政府建設年度報告顯示,未來五年立法工作規劃已研究制定,確立了“1部法律 3項法規 3個規章”的目標。之后,醫療保障法被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2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中的“預備審議項目”。
2021年6月,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醫療保障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共8章70條,包括總則、籌資和待遇、基金管理、醫藥服務、公共管理服務、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吸納了國家醫保局組建后推出的集中帶量采購、基金監管等各項改革的經驗。
彼時,征求意見稿的公開為醫療保障單獨立法繪制了一幅初步的藍圖。針對征求意見稿中的內容細節,各界曾展開激烈討論。有聲音指出,征求意見稿更多強調責任,對法律關系的表述不夠具體;有人則認為,征求意見稿對基本醫保個人賬戶的法律性質以及未來的改革走向采取了回避態度;而對于征求意見稿中未明確的“強制參保”“平臺靈活就業為代表的新業態從業人員參保制度”等內容,各方也表達了不同的意見。
形成的基本共識是,此次立法的一個核心,是將歷經二十多年探索的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在法治化的軌道上實現制度成熟和定型。
在2022年與202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中,醫療保障法繼續被列入“預備審議項目”,同時在2023年,醫療保障法被列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第二類項目,即“需要抓緊工作、條件成熟時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不過,在202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中,醫療保障法并未出現。
不少業界人士認為,醫療保障法涉及的參保利益主體和部門眾多,需求多樣而且復雜,該法的制定出臺確有一定難度。
婁宇告訴第一財經,大家對于一些結構性制度是否需要進一步優化和改革,還很難達成一致的意見。“比如,醫保個人賬戶的法律性質如何界定、靈活就業人員如何參保等問題,涉及廣大參保人的切身利益,同時牽扯的利益相關方較多,各方意見很難統一。特別是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問題,今年年初開始,各地陸續取消靈活就業人員基本醫保參保的戶籍限制,法律在這方面應如何規定,還有待于評估政策方案的效果。”
此外,近幾年來,我國在醫保基金監管上力度加強,手段不斷豐富,如何將相關政策制度寫進法律中,也是值得關注的。婁宇認為,在此前的征求意見稿中,第三章對醫療保障基金監管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專章規定,在第六章監督管理中也有醫療保障基金運行監管相關的條款,整體邏輯、各條款仍需要進一步統籌安排。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醫療保障法草案,決定將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在婁宇看來,這說明前述不少爭議問題逐步形成共識,立法方案基本成熟,可以進入立法機關審議的層面。
盡管草案具體內容尚未公開,但據婁宇了解,從2021年征求意見稿公布后,國家醫保局也陸續形成了不同版本的修改稿。“隨著浙江、江蘇、上海頒布地方的醫療保障條例,我們也能從中看到最終醫療保障法的基本雛形。”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