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與快節奏生活的雙重沖擊下,如何讓閱讀真正融入城市血脈,成為塑造城市氣質、推動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東營市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以多維度的創新實踐,開展了一場關于城市精神與文明進階的深度探索。
東營區通過AI數字人“營曉宣”發布全民閱讀重點項目,展現了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數字宣講員不僅以新穎形式吸引公眾關注,更通過“閱讀分享會”“校園推廣計劃”等多元項目,構建了虛實結合的閱讀生態。這種“數字 文化”的模式,既延續了傳統閱讀的深度,又借助科技手段擴大了覆蓋范圍,讓閱讀突破時空限制,成為市民觸手可及的精神補給。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的“15分鐘閱讀文化圈”,將城市書房、社區書屋、濕地主題讀書角等嵌入市民生活場景。例如,藍色港灣城市書房融合非遺展示與休閑功能,康洋社區暖“新”書房為新業態群體提供心靈棲息地,新和社區的濕地主題讀書角則與環境教育結合,將閱讀空間升華為文化傳播的“微型樞紐”。這種空間重構不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更讓閱讀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自然選擇,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可閱讀的城市”氣質——既有書香的靜謐,又有生活的溫度。
東營的閱讀推廣并未止步于城市。墾利區連續舉辦十二屆“黃河口書香節”,通過“書香小使者”項目把千余名青少年志愿者“包片共讀”,將閱讀觸角延伸至農村家庭。這一模式以“兒童帶動家庭、家庭輻射社區”的鏈條,破解了農村閱讀資源不足、氛圍薄弱的難題,讓農民在“鄉音鄉語”中感受閱讀的力量。利津縣積極舉辦“書香利津·全民閱讀”線下系列活動100余場,包括“我們的節日”、國學講堂、鄉村閱讀推廣等活動,營造濃厚閱讀氛圍,并已開展“閱讀流動服務車”下基層服務20次,惠及偏遠鄉村群眾3000余人次。
這種“政府搭臺、社會參與、群眾受益”的模式,將短期活動轉化為長期生態,使閱讀成為城市文明的持久動力。閱讀不僅實現著個人修養的提升,而且也催化著城市精神氣質的塑造。當科技賦能拓展閱讀邊界,當空間重構浸潤文化氛圍,當城鄉共讀促進社會公平,閱讀便超越了書本的物理形態,成為一座城市文明進階的密碼。正如東營的實踐所展現的,一座“書香滿城”的城市,必能在閱讀中凝聚共識、激發創新、涵養文明,最終實現從“文化高地”到“精神家園”的跨越。(大眾新聞記者 余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