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杭州將全面停止電報業務,全國可提供發報業務的城市將只剩北京。
對于杭州最后的電報員任宏,和電報44年的緣分,還剩最后4天。
這里是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惠興路9號,清晨七點半,春風柔軟,樹影斑駁。60歲的電報員任宏提前一小時到崗了。
距離杭州全面停止電報業務還剩4天。這家距離西湖畔幾百米的電報報房,幾個月來收獲難得的關注。在熟悉的15平方米小隔間里,對著熟悉的泛黃的鐵皮柜、熟悉的老式辦公桌,任宏已經連續工作了二十多天。久違的,是桌上兩大摞、一千多封等待發出的電報。在這輪熱潮之前,任宏和同事一年經手的電報數量不過二三十封。

也是因為電報,這些日子,3公里外的中國電信杭州武林廣場營業廳熱鬧得像幾十年前。任宏見識過電報的最高峰,那是1981年,初中畢業的他通過招考成為杭州市電信局的一名電報員。在電報的黃金時代,任宏和300名同事24小時不間斷輪班。工作最忙時,他每天要處理近200封電報,平均2分鐘就要發出一封。

△20世紀80年代的任宏
電報多重要,電報員多重要!要捧住人人艷羨的飯碗,得有人人服氣的本事。還沒成年的任宏要過的第一關,是啃下《標準電碼本》上的漢字編碼。每個漢字對應4位數編碼,為期半年的培訓后,要背出3000個漢字才能上崗。“開始時只能死記硬背,越背越熟,到后來,我看到數字就知道中文。”任宏說。
時間在惠興路9號過得格外慢。任宏記得,上百臺BD055型電傳打字機同時工作,伴隨鍵盤噼里啪啦的敲擊聲,打孔紙條被機器緩緩吞吐;他也記得,老式發報機發出“嘎達嘎達”的聲響,蓋不住傳送帶里的齒輪噪聲。
任宏記得這些時刻,因為這些時刻也是他的人生。

△1987年的電報程控機房
“打電報責任很重,有些字不能錯。接火車,如果你打錯車次,人家就接不到人了。”任宏說,20世紀80年代,遠程通訊方式主要是長途電話和電報,一般家庭都沒有安裝固定電話。無論是接車還是報喜報憂,電報都是重要的渠道。
5分錢可以坐幾站公交的年代,一個字7分錢的電報屬于“奢侈品”。郵戳蓋下,字字要緊。“父病速歸”“母子平安”“5月1日8點火車站接”,總有幾組電碼,串起人間悲歡,所有電報員都倒背如流。
7分錢一個字的價格維持到1992年,然后是0.14元。一如之前的十多年,任宏只消看一眼電報單,就能行云流水將文字敲成數字。
他也在沉默中聽見時代的陣陣驚雷。1993年,杭州市電信局全面放開受理住宅電話安裝申請;1995年,因為發報量下降、崗位收縮,任宏被調至營業窗口工作。只有0.14元的電報價格沒有變,一個字一毛四,一直到今天。

△1947年,杭州的電報員正在發報
任宏記得,BP機出現后,電報量開始下降。后來有了小靈通、手機,電報數量一降再降,直到少有人選擇。打了十幾年電報的任宏也成為電信各種業務的經辦者——賣BP機,賣小靈通、手機,安裝寬帶……
在惠興路9號,報房幾經騰挪,最終收縮成位于一層的開間。任宏使勁跟住時代的步子,而他的同事留守報房,為了每月一只手都能數過來的電報需求,繼續敲擊四位編碼。鐵皮柜里歸檔的電報底單,堆積成冊要好久好久。時光疾馳到這個路口,忽而減速,再徐徐往前。
“還留著電報,是因為還有人在使用。電信行業本身也有服務性,并不是每個項目都為了賺錢。”任宏覺得,電報也是“為民服務”,哪怕虧錢,也一直被保留——直到現在,保留的意義,已經很小。

任宏再次回到報房是2023年,一位專職電報員即將退休,會發電報的人已經不多了。他沒有問“為什么是我”,就像當年調他去營業窗口受理BP機業務時,他也沒有問過為什么。
可惜電報在時光里老得太快,發報機的“嘎達”聲一點點低下去。去年,全杭州唯一一臺還能用的發報機也壞了,任宏只能在電腦上輸入文字、打印,再寄出。這臺“電報業務綜合終端”被放在報房的桌下,標簽上寫了“使用日期”,2001年1月31日。它比營業廳里許多排隊發電報的年輕人,年紀更大。


電報已不完全是電報。可任宏堅持,哪怕是在電腦上打出的電報,基本的格式都要有。先打報頭,往下是收件人信息,然后是電報的主要內容。對著手頭紙上的漢字,任宏自如地念出一串電報碼:“7022 3109 2477 5116 1149 0637 0787 1947 5280 0207 1819 3057 1317。”
7022,長。3109,河。這13個四位數連起來,是來自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最近的電報單上,這句話頻頻出現。每次敲出電報碼,心里有觸動嗎?任宏沒有說。
他說過的是,自己平時打字從不用拼音、五筆輸入法,只用電報碼,“這兩個字,電報,一直在腦海里有深深的烙印。”任宏說,“我肯定是不想錯任何一個字的,想把最后一崗站好。”

△20世紀70年代末,杭州電信的電報員們在報房內進行技術比武
距離5月1日還剩4天,任宏和電報44年的緣分,還剩最后4天。這聲再見,要怎么說才好?任宏最近發送的電報內容中,常出現一條“有急事速回微信”。他并沒有覺得被冒犯:“微信比電報快得多得多,這條電報很有意思。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你有更方便的通訊方式,為什么一定要守著原始的、不方便的東西?這沒必要。”

任宏歸檔的電報單里,有一份電報寫滿了三頁紙,那是一位老人寫下的,對從事電報收發工作的父親的回憶。他說:“電報抑或消沒于世,然而,那追求奮進的精神方向永在。”伴隨電報在杭州謝幕,任宏退休的日子,也僅僅半年多之遙。不止一個人問他,會給自己發一份電報嗎?
任宏念出了兩個電報碼:0375,6015。他很快說,這份電報,寫不寫都一樣,“電報一直烙在我心底里。我的工作使命完成了,對我來說是一種榮譽,我善始善終了。”
0375,再見的再。6015,再見的見。
0375,6015。再見。
▼相關閱讀▼
“0375 6015” 杭州將全面停止電報服務
5月起全面停止!杭州停辦電報業務
杭州最后的電報房 還有5位報務員在堅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