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中菲友好文化大使、優秀青年文藝家姚梅梅女士應邀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灣大學為經濟管理學院、北部灣海洋發展研究中心、陸海新通道北部灣研究院、欽州發展研究院師生作“書畫審美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表達”學術報告,北部灣大學經濟學院朱念院長主持報告。
北部灣大學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境內,是一所以工學、理學、管理學為主的全日制公辦高等學校,也是廣西全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首批理事高校,共有師生2萬余人。校園為3A級景區。
姚梅梅老師首先寄語說,我們北部灣大學師生,雖然來自多個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但我們熱愛祖國,崇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心愿是一致的。我們對"書畫審美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表達"也是一致的。你們從四面八方走來,在這里學習、生活,就是為了追逐五彩的夢想,綻放青春的光華。
報告從提高書畫審美的重要性,書法的審美鑒賞標準,國畫的審美鑒賞標準,以及詩書畫統一是很高的藝術境界等方面,通過理論闡述和書畫作品實例相結合,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師生們專注聽講,認真筆記,積極發言。

特別是姚老師講解她創作的國畫《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我們兄弟姐妹是一家》,用國畫歌頌民族大團結、祖國大繁榮,師生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互動環節中,師生們爭先恐后,舉手回答問題。歡聲笑語,令人難忘!課后70余位師生還紛紛寫來感想,表達對姚老師和課程的喜愛與崇敬。
朱院長在總結中說,書畫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國粹,姚老師書畫審美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表達的講授,既有理論高度,又聯系具體作品,深入淺出,對促進我們理科師生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熱愛祖國非常有意義。既是一堂生動的美育學術報告,又是一堂引領師生,增進民族團結的思政課。希望姚老師能經常來為我們傳經送寶。
講座結束后,姚老師還為學校贈送了她的著作《說文解畫》、《大美芳華》、《文藝為人民》。
在欽州期間,姚梅梅老師還應邀到具有中華四大名陶之稱的"欽州坭興陶"基地文化交流,并在坭興陶坯上寫書作畫。同時還參觀了民族英雄劉永福紀念館,到北部灣港與象征著吉祥、靈性與財富的白海豚互相致意,進一步感受欽州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這次講座對師生們觸動很大,感想很多,聽課體會選登如下:
賓靜、鄒秋靈——文化外交部分讓我深感自豪。中國書畫在聯合國總部、國際藝術節上展示,彰顯了中華文化魅力。姚梅梅老師促進中菲友誼的書畫交流展,成為兩國溝通的橋梁,增進了彼此了解與友誼。
這個講座讓我明白,書畫藝術不僅是美的享受,更是文化傳承、情感傳遞和國際交流的重要載體。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深入學習書畫藝術,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這顆文化明珠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曾繁施——講座尾聲,姚梅梅老師與我們互動。這場充滿哲思的審美之旅,讓人頓悟:真正的好書法,是用筆墨定格住生命最本真的律動。筆墨丹青里的共同體密碼,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認識到,書畫審美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我們應珍視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從書畫藝術中汲取力量,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中華書畫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陳麗香——這場講座給我的最大啟示是:在全球化與數字化的雙重語境下,書法藝術正在經歷創造性轉化。它既是維系民族認同的文化基因,又是溝通世界文明的通用語言;既是需要堅守的傳統瑰寶,又是充滿可能的創新領域。姚梅梅老師的藝術實踐告訴我們:當毛筆蘸滿時代的墨汁,就能在宣紙上繪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圖譜。
陳碩——報告中,姚梅梅老師以深厚的藝術造詣和獨特視角,深入剖析書畫藝術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緊密關聯。她的分享,讓我深刻認識到書畫不僅是筆墨線條的藝術呈現,更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內涵與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從傳統書畫作品中那些細膩筆觸與精妙構圖里,能窺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團結、和諧、共生的追求與向往,感受到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凝聚而成的強大向心力。
陳智敏——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我有幸聆聽了姚梅梅老師的講座,收獲頗豐。這場講座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讓我看到藝術與文化、社會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啟發了我對旅游管理專業新的思考。旅游作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我們可以借助藝術的力量,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文化品牌,讓中國旅游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友誼。

馮堅、陸秀——這場講座,恰似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通往東方美學秘境的大門。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書畫中蘊含的文化哲思。無論是書法講究的“中鋒用筆”暗含的中正之道,還是國畫“虛實相生”傳遞的陰陽哲學,都讓我感受到古人將天地萬物的智慧融入筆端。這種“天人合一”的藝術理念,讓我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走出講座現場,再看街邊匾額與山水屏風,竟多了幾分會心。書法國畫不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鮮活的文化基因,流淌在中國人的審美血脈中。這場講座不僅教會我鑒賞技巧,更讓我懂得,傳承傳統文化,正是要從讀懂這些躍動的筆墨開始。
賴維梅——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姚梅梅將書畫藝術與民族精神、社會責任緊密結合。她積極投身文藝為人民的實踐,無論是為回民小學創作,還是在傳統節日開展活動,都用書畫傳遞溫暖與力量。同時,她以文化外交為橋梁,在國際舞臺展示中國文化魅力,促進中菲友誼,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這讓我明白,書畫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文化傳承、民族交流的重要方式。
李小敏——從書畫審美中汲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力量,書畫藝術作為中華文化的璀璨瑰寶,在傳承千年的筆墨神韻中,深刻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彰顯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與精神內核。
梁詩娜、黎小燕、歐祖芳、彭曉鈺、宋婕——聽完講座,我深深體會到,書畫藝術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更是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載體。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當主動學習傳統文化,感受其魅力,并通過自己的方式將其發揚光大,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一份力量。
最后,感謝姚梅梅老師精彩且不枯燥的講座,讓我們大部分沒學過書畫的同學學習到了關于書畫藝術的東西,我相信通過此次講座會有更多同學嘗試去接觸書畫藝術,體驗書畫藝術的文化魅力。期待下次還能聽姚梅梅老師的講座!
盧宇萍——聽完這一課,讓我深受觸動,對書畫藝術有了全新的認識,懂得書法的五種體例等。更重要的是,書畫藝術在當代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姚梅梅女士將文藝為人民的理念貫穿始終,讓書畫藝術走進大眾生活,陶冶人們的情操。
陸芳全——作為大學生,我深刻體會到傳承的責任。臨摹《江山如此多嬌》時,每一筆都是對祖國山河的致敬;學習梅蘭竹菊的技法時,每一畫都在延續民族精神。未來,我希望用書畫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人通過筆墨感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生生不息的力量。
駱樂怡、蔚鎮南——姚梅梅老師的書法鑒賞講座讓人如沐春風。一個多小時的時光里,這位身著美麗旗袍的學者將書畫藝術演繹成流動的史詩,讓在場的我觸摸到漢字骨骼里跳動的華夏文脈。
在講座的最后姚老師還和我們互動,姚老師向我們提問講座中的一些細節問題,我們同學們也不負姚老師所望,從容不迫的對答出來了,姚老師還親切的給我們這些回答問題的同學的名字賦予美好寓意,讓我們感覺到姚老師非常的親切。
離課時,我們還和姚老師一起合照,紀念這場具有紀念意義的講座。這堂課讓我懂得:書法鑒賞不僅是仰望星空的審美思索,更是俯身大地的文化傳承。當年輕的手掌與千年筆法相遇,當師生的對話激蕩出新的藝術理解,那些沉睡在碑帖里的漢字,便真正獲得了穿越時空的生命力。
石文會、謝云、楊靜、周翠麗——通過學習這一次的書畫交流講座,讓我領悟到了很多,姚梅梅老師的獨特氣質,體現了書畫的養人氣韻,舉手投足都盡顯魅力,我深刻感受到書畫藝術不僅是審美的追求,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與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國畫的“六法”理論體現了中國藝術對內在精神與外在形式的雙重追求。這種追求不僅是對美的探索,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傳承。
覃璐——這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讓我深刻認識到書畫藝術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載體。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跨越時空,連接古今,凝聚著民族的力量與智慧。在未來,我們應更加重視書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覃汝萍——姚老師的講座體現了文人“兼濟天下”的責任感。書畫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精神與民族情感的投射。這些歷經千年沉淀的審美準則,不僅是對藝術創作的規范,更是中華民族審美智慧的結晶。它們讓我明白,一幅優秀的書畫作品,不僅要有外在的美感,更要蘊含內在的精神氣質,這是書畫藝術的靈魂所在。
唐娟、譚浪——姚老師以藝術促交流、以筆墨筑橋梁的實踐,不僅增強了民族文化的自信,更在全球化語境下構建了中華文明的對話維度。
書畫審美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守正創新的文化傳承,也是扎根人民的實踐精神,更是面向世界的開放胸懷。它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之美,在于形神交融的技藝,在于心懷天下的情懷,更在于凝聚民族、溝通世界的使命。這種美,超越了時空,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
吳武栓——以前我練書法,就是跟著字帖一筆一畫地描,覺得寫得像就行,完全沒理解書法的內涵。這次講座讓我明白,書法不是死板的模仿,而是要通過筆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就像說話一樣,同樣的字,不同的人說,語氣、情感都不一樣。
書法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連心橋”,從古至今,不管時代怎么變,書法一直都在。不同的字體就像我們民族性格的多面性,有的活潑,有的嚴肅,但都承載著我們的文化記憶。
嚴明月——書法與繪畫、詩詞相融,形成“書畫同源”的獨特美學,這種藝術境界讓我心生向往。
姚梅梅老師提到的“文藝為人民”也讓我深思。書法不僅是個人修養,更可以傳遞溫暖、凝聚人心。無論是文化扶貧,還是節慶活動中的書畫筆會,都展現了藝術的社會價值。這讓我意識到,書法的意義不僅在于自我表達,更在于服務他人、傳承文化。或許,我該重新拾起毛筆,哪怕只是偶爾寫幾個字,讓心靈在筆墨間找到歸宿。書法不僅是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在快節奏的時代里,它教會我慢下來,感受傳統文化的溫度,也讓我明白,藝術的真諦在于堅持與熱愛。

楊莉婷——在當代社會的快節奏中,書法藝術被簡化成了"寫漂亮字"的技藝,淪為裝點門面的文化飾品。姚老師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這一集體無意識的謬誤。她揭示了書法作為"生命痕跡"的本質——那不是機械復制,而是情感與思想的即時凝固。這種解讀徹底顛覆了我對書法的工具性認知,讓我看到了其作為"存在方式"的本真意義。
姚梅梅老師讓我明白,書法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祛魅"的過程。通過解構那些被神化的教條,她幫助我們重建了與傳統文化健康而富有創造力的關系。這場講座的價值不在于教會我們寫好字,而在于啟發了我們思考:如何讓書法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繼續成為滋養心靈的源頭活水。
張洲源、鐘振華——尤為觸動的是講座對“文藝為人民”的實踐詮釋。這些行動不僅傳遞了藝術之美,更將文化關懷融入社會肌理,彰顯了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書畫不再是高懸于廟堂的雅物,而是連接民眾情感、促進民族團結的紐帶。
這場講座讓我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既需立足傳統美學的精神內核,亦需通過藝術實踐與社會服務實現價值延伸。姚梅梅女士以書畫為筆,以人民為紙,繪就的不僅是一幅幅作品,更是一部凝聚民族精神、傳遞文化自信的壯麗長卷。作為觀眾,我深感藝術的力量在于喚醒共同記憶、激發共同情感,而這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所在。
劉杰——姚老師講座中提出趙孟頫的“書畫同源”論,揭示了中華藝術的內在統一性。王冕的梅花以書法筆意入畫,“淡墨痕”中透出文人高潔;趙孟頫的詩句“石如飛白木如籀”,則將書法飛白與繪畫皴法相融。這種跨門類的互通,不僅是技法上的借鑒,更是精神境界的共鳴。文人畫派的興起,更將士大夫的家國情懷與藝術創作結合,使書畫成為“文之精彩”與“人之德善”的載體。藝術不再局限于視覺愉悅,而是升華為群體精神的外化。
書畫藝術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對美的共同理解,更是文化認同的無聲宣言。從古至今,每一筆勾勒、每一處留白,都在訴說著群體對理想的追尋、對價值的堅守。當我們在博物館凝視一幅古畫,或提筆臨摹一句詩帖時,便已置身于這條綿延千年的精神長河之中。書畫之美,終歸于民族之心。
曾柱端、陸永華——原來,書法不僅是筆墨線條的呈現,更是書法家內心世界、學識修養的映照。一幅有神采的書法,宛如靈動的生命,即便形質稍有不足,也能憑借獨特氣質打動人心。國畫的審美標準,遵循南朝謝赫的繪畫六法,歷經千年仍熠熠生輝,其強調的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等,揭示了國畫的精髓所在,讓我領略到傳統國畫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岑陳淇惠——這場講座如同一束強光,照亮了我在書畫藝術與文化傳承之路上的諸多困惑,為我開啟了全新的認知大門。姚梅梅導師對書畫藝術的深刻見解、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以及對社會的擔當精神,都激勵著我在今后更加努力學習,報效國家。
鄭丹丹——在聆聽姚梅梅老師的書畫鑒賞學術報告前,書畫于我而言,或許只是掛在展館中精致的藝術品,是歷史課本上的模糊插圖。而這場報告如同一把精巧的鑰匙,為我打開了書畫藝術世界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其中深邃的內涵與迷人的魅力,思緒與情感在筆墨丹青間翻涌,久久難以平靜。
報告伊始,姚梅梅老師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見解,從書畫的起源講起,娓娓道來。她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遠古時期巖畫中先民們質樸的藝術表達,那些簡單卻充滿生命力的線條,是人類藝術創作的萌芽,承載著對生活的觀察與想象。
在鑒賞技巧的講解部分,姚梅梅老師展現出了專業的素養與豐富的經驗。她指出,書畫鑒賞并非只是單純地欣賞畫面的美觀,而是要從筆墨、構圖、色彩、題款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姚梅梅老師在報告中多次強調書畫藝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她說,書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每一幅作品都凝聚著創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審美,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
這場報告不僅讓我收獲了豐富的書畫鑒賞知識,更激發了我對書畫藝術的濃厚興趣。我開始渴望走進博物館、美術館,近距離欣賞那些珍貴的書畫作品,用姚老師所傳授的鑒賞方法去解讀它們、感受它們。
邱金玲、黃慧婷——書畫藝術不僅是筆墨的藝術,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它以獨特方式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審美、文化傳承到對外交流,都展現強大力量。未來,我們應傳承創新書畫藝術,讓它在新時代綻放光彩,凝聚民族力量,促進世界文化交流與發展。

姚梅梅老師體驗廣西壯族服飾文化
黃鳳鳴、李冬月——姚老師的書畫鑒賞講座,這是一場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盛宴,讓我在書畫藝術的海洋中暢游一番后滿載而歸,收獲的不僅是對書畫的全新認知,更是精神層面的深度滋養。
講座伊始,姚老師以其溫婉而富有親和力的風格,迅速將我們引入書畫的世界。她首先從書畫的歷史長河講起,如同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帶著我們從古老的巖畫、甲骨文起步,一路走過篆書的古樸、隸書的莊重、楷書的規整,直至行書的流暢與草書的奔放。在她的講述中,這些書體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性格與生命力,仿佛能聽到它們在歷史舞臺上奏響的激昂旋律,看到它們在時代變遷中留下的深深足跡,讓人不禁為中華書畫藝術的源遠流長而心生敬畏。
從古至今,書畫藝術歷經無數變遷與發展,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書畫風格各異,卻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對美的不懈追求。古韻今風,交相輝映。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相互碰撞,讓我們領略到藝術的多元與包容,也促使我們不斷思考書畫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了身邊的美,而書畫鑒賞讓我們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去品味那些被遺忘的細膩情感與深邃哲理。同時,它也激發了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自豪感,激勵著我日后多去接觸、學習書畫藝術,努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弘揚者,讓這古老而迷人的藝術在新時代繼續煥發光彩,滋養更多人的心靈。
陸薪意、寧亦霜、李龐——姚老師的講座,我深刻感受到書畫藝術不僅是審美的對象,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它跨越時空,連接古今,凝聚著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在當今時代,我們更應該珍視和傳承這一優秀的文化遺產,使其作為中華文化的名片,增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
蘭楊悅——作為一個對書畫藝術只停留在“好看”“厲害”層面的普通大學生,原本以為這場講座會是陽春白雪的理論灌輸,沒想到卻像拆開了一包文化“盲盒”,處處是驚喜與共鳴。原來書畫審美不是高高在上的“玄學”。老師講到書法“神采為上,形質次之”,舉了毛主席書法的例子,筆鋒里藏著磅礴氣勢;國畫“六法”里的“氣韻生動”,讓我突然懂了為什么看古人山水仿佛能聽見松濤水聲——原來藝術的“高級感”,從來都不是技法的堆砌,而是創作者情感與精神的流淌。就像王冕畫梅“不要人夸好顏色”,鄭板橋畫竹“一枝一葉總關情”,筆墨背后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品格與情懷。
最觸動我的是文化外交部分。看到老師帶著書畫走進聯合國、在菲律賓辦展,那些水墨花鳥、書法詩詞成了跨越語言的“世界語”。想起之前在校園里看到外國同學臨摹書法時的專注,突然明白:我們手中的傳統文化,不僅是民族的瑰寶,更是與世界對話的底氣。就像那幅《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畫作,在國際舞臺上展開時,傳遞的不僅是技法,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包容與溫暖。
作為大學生,聽完這場講座突然覺得“文化傳承”不再是空洞的口號。或許我們不必人人成為書畫家,但可以像老師那樣,用一顆熱愛的心去發現傳統之美:在選修課上多臨摹一幅字帖,在社團活動中用書畫傳遞正能量,甚至在朋友圈分享一幅有故事的古畫……當傳統藝術走進我們的日常,當我們意識到每一筆勾勒、每一次題款都連著民族的精神血脈,或許這就是講座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讓文化自信從“知道”變成“感受到”,再變成“想參與”。
原來,真正的藝術從來不是孤芳自賞,而是扎根生活、連接你我、通向世界的橋梁。這堂“破圈”的書畫課,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期待:或許我們這代人,也能成為讓傳統藝術“活”起來的一份子,讓筆墨里的中國故事,繼續在新時代流淌。
林逸蘭——姚女士提到書畫藝術在促進民族團結和文化認同方面的獨特作用讓我印象深刻。在多民族的中國,書畫藝術作為一種共同的文化語言,能夠跨越語言和地域的界限,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通過書畫藝術的交流和學習,各民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傳統,從而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商文達——姚老師帶著我們從西安碑林的石刻到紹興蘭亭的曲水流觴,從徽州民居的門楣題字到現代美術館的數字展覽,中國書畫就像一條綿延不斷的河流,滋養著每個中國人的心靈。當我們欣賞這些作品時,不僅是在看畫,更是在感受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和精神。這就是為什么歷經千年,中國書畫依然能打動我們的原因——它們承載著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和民族認同。
卞良平——參加此次書法鑒賞講座,宛如推開了一扇通往千年藝術殿堂的大門,讓我在墨香流轉間,對書法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瑰寶有了更為深刻且立體的認知。
現場賞析作品時,我全神貫注地凝視著那些歷經歲月沉淀的墨寶。從紙張的紋理到墨跡的濃淡,從字與字的呼應到行與行的布局,每一處細節都暗藏玄機。在這過程中,我深刻領悟到,書法鑒賞絕非易事,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跨越時空,去感受作者創作時的心境與情感。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既是書寫者技法的展現,更是其精神世界的外化。
此次講座,不僅拓寬了我的藝術視野,提升了書法鑒賞能力,更讓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它如同一顆種子,在我心中生根發芽,激勵我在未來的日子里,不斷探索書法藝術的深邃內涵,傳承和弘揚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
鐘華健、關翠紅——這次講座讓我明白,書法不僅僅是簡單的寫字,它是一門綜合藝術,融合了書寫者的情感、文化修養、審美觀念。每一幅書法作品都是書寫者心靈的寫照,是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體現。它像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讓我們能夠觸摸到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希望能夠更加深入地學習書法鑒賞,從這一古老藝術中汲取更多的精神養分。
李泰成——這場講座不僅是技藝的傳授,更是一場文化精神的洗禮。感謝姚教授以深厚的學養和幽默的語言,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傳統藝術的大門,讓我深刻體會到“書畫雖小技,可通大道”的真諦”。
蒙遠益、黃春春、黃海蘭、陸永華——書畫藝術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層,實現了藝術與人民的緊密結合。這種創作導向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高度契合。PPT中展示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等作品,更是直接體現了民族團結的政治主題。書畫藝術通過審美的方式,將政治理念轉化為情感認同,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化方式,正是中華文化智慧的體現。
就傳承創新而言,授課既展現了堅守傳統的"守正"態度,又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謝赫"六法"被宋代郭若虛譽為"萬古不移",至今仍在指導創作,這是對傳統的堅守;而在國際藝術節展示中國文化、促進中菲友誼等活動,則展現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這種"守正創新"的傳承理念,正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關鍵所在。書畫藝術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傳承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強化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姚老師在展現傳統書畫藝術時,特別注重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內涵。無論是王冕梅花中體現的清廉品格,鄭板橋墨竹中蘊含的民本思想,還是雄鷹圖中彰顯的奮發精神,都超越了單純的藝術技巧層面,觸及了民族精神的核心。這種由藝入道、由技入神的解讀方式,讓觀眾在審美體驗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我深刻體會到書畫藝術不僅是個人情感的表達,更是集體意識的載體。在全球化浪潮沖擊文化認同的今天,重新發現和認識傳統書畫的價值,對于增強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它啟示我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既需要政治引領,也需要文化滋養;既需要理論闡釋,也需要藝術感染;既需要歷史傳承,也需要創新發展。
吳婉迪——這次課堂讓我深刻認識到,書畫藝術不僅是審美的享受,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表達方式。它通過千年的筆墨傳承、詩畫相融的意境,以及扎根人民的實踐,凝聚了民族認同,增強了文化自信。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更需以書畫為媒,傳承中華文脈,讓藝術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鮮活力量。
郭小美、莫海梅——中國書畫鑒賞這門課程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藝術之旅。它讓我領略到了書畫之美,感受到了文化內涵,提升了審美素養,激發了創作熱情。我相信,這次學習的經歷將會一直影響著我,讓我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加熱愛藝術,熱愛傳統文化。我會嘗試將姚老師所講的審美運用到生活中,去發現身邊的美好事物,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何麗逢、譚長潮、王婷樂——聽完講座后,讓我對中國書畫藝術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它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以更加敬畏和熱愛的心態去欣賞和學習書畫藝術,努力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李家蕗、梁雪——在書畫審美中,我深刻感受到姚梅梅老師的作品讓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她的作品讓我看到,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體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同時,她的作品也讓我感受到各民族團結一心、共同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這種力量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繼續弘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羅亞烤——姚老師的講座引發了我對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諸多思考。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書法藝術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一方面,電子設備的普及使得人們書寫的機會越來越少,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也為書法藝術的傳播與創新提供了新的平臺與手段。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欣賞到世界各地的書法作品,也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書法作品進行修復與保護,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地傳承下去。
喬蘭雙——這場講座啟示我們,美育不僅是技巧傳授,更是價值觀塑造;書畫不僅是視覺藝術,更是文化認同的載體。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我們需要更多這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實踐,讓中華文化成為滋養共同體意識的源頭活水,讓各民族在共享美學愉悅中構筑牢不可破的精神共同體。這些藝術解讀超越了單純的技法分析,上升到文化認同與精神共鳴的層面,使聽眾在審美體驗中自然生發出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正如民族文化宮展覽所強調的,新時代美術創作應當"以美術作品樹立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姚女士的講座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
邵美琪、蘇利紅、孫海盈——姚梅梅女士被授予“中菲友好文化使者”,其作品成為跨文化對話的紐帶,這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超越國界的延伸。藝術無國界,但文化有根基。書畫中的筆墨氣韻、題款中的詩詞哲理,承載著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智慧,向世界傳遞著中國文化的包容性與生命力。
姚老師的這次講座讓我沉浸在書畫藝術與民族精神交融的魅力世界里,收獲頗豐。讓我深刻認識到,書畫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姚老師列舉的經典書畫作品在當代仍能喚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這正是共同體意識在審美中的深層表達。“文藝為民”的理念,不僅拉近了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更讓書畫成為凝聚社會共識的橋梁。以藝術為載體,將家國情懷融入日常生活,讓共同體意識在潛移默化中生根發芽。
從審美標準到社會實踐,從服務人民到走向世界,書畫藝術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緊密相連。在當今多元文化碰撞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以藝術為媒介,喚醒文化記憶,凝聚民族認同,讓中華文明在守正創新中煥發新的生機。
吳露嬌——姚老師的授課直觀傳遞了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愿景。這些作品通過視覺符號與文字的結合,將抽象的共同體意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審美意象,成為民族情感的凝聚載體。
徐冬燕——講座還讓我領悟到書畫在當今社會的重要價值。它是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橋梁,讓我們與古人對話,感受歷史脈動。還能修身養性,提升個人素養與審美能力,給予我們心靈寧靜與精神滿足。學習書畫更是一個沉淀自我、感悟文化魅力的過程。這我深知書法學習之路漫長,但我會以古人為師,從臨摹名家字帖開始,不斷練習、領悟。
朱芷儀——這場講座讓我重新審視文化遺產的多維價值。未來在規劃研學旅行項目時,我將嘗試融入書法鑒賞模塊,在書法的海洋中遨游,讓游客通過墨跡解析古代商旅路線,在摹寫體驗中感受歷史行旅者的心境。計劃從《書譜》《藝舟雙楫》等典籍入手,結合數字技術還原歷史書寫場景,讓靜態的書法遺存真正"流動"在當代文旅空間中。當墨香遇見行囊,傳統文化基因必將煥發新的生機。
蘇維燕——書畫鑒賞講座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更讓我對書法藝術產生了深深的敬意與熱愛。書法不僅僅是一種書寫技巧,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表達。每一幅書法作品,都是書法家對生活的感悟、對自然的觀察、對人生的思考的結晶。在現代社會,雖然電子設備的普及讓書寫變得不再頻繁,但書法的魅力卻從未減退。它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中華文化的寶庫之中,吸引著我們去發現、去欣賞、去傳承。
楊丹松——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將更加關注書畫藝術,深入學習其審美標準和創作技巧,努力提升自身文化藝術修養。積極參與各類文化活動,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