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對《職業病分類和目錄》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10大類132種職業病調整為12大類135種職業病(包括4項開放性條款)。新增2個職業病類別,新增類別將于2025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中一類是“職業性精神和行為障礙”。
什么是職業性精神和行為障礙?
濟南醫院(濟南市職業病防治院)主任醫師谷曉新介紹,職業性精神和行為障礙是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由于長期或反復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導致的精神和行為方面的異常改變。
在職性神和行為障礙類別中新增一種職業病: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參與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后發生的延遲或長期應激反應,引起臨床上明顯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受損。限于參與突發事件處置的人民警察、醫療衛生人員、消防救援等應急救援人員。
PTSD的特點
①參與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后;
②6個月(含)內出現創傷性再體驗、回避任何能引起該創傷性記憶的線索、警覺性增高“三聯征”,或伴有情感麻木、遲鈍,與他人疏離,對周圍環境毫無反應,快感缺乏等;
③病程超過一個月,引起臨床上明顯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受損。
例如,消防人員在經歷重大突發火災搶救事件后,出現一些侵入性癥狀:訓練時聽到火警鈴聲,會突然僵住,仿佛回到爆炸現場,甚至聞到燒焦的氣味、看到隊友被埋的畫面。多次夢到火場中隊友呼救,自己卻動彈不得,驚醒后大汗淋漓。“過度戒備”:在家中頻繁檢查燃氣閥門,半夜聽到風聲會誤以為火警,跳起穿衣準備出勤;易激惹等癥狀。導致他們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
如何預防創傷后應激障礙呢?
PTSD一般在精神創傷性事件發生后數天至6個月內發病,病程至少持續1個月以上,可長達數月或數年,個別甚至達數十年之久。 若在創傷事件發生后能通過一些心理評定工具來初步評定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將有助于篩選出PTSD高危人群,從而有針對性地對高危人群提供有效的干預策略。
1、用人單位:
①加強危機及處置知識教育。
②關注員工心理健康: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訓,幫助員工了解和識別職業性精神和行為障礙的早期癥狀。
③提供心理疏導:設立心理咨詢熱線或心理輔導室,為員工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和疏導。
④優化工作環境:合理安排工作任務,避免過度勞累,減少員工的心理壓力。
2、對于勞動者:
①樹立積極樂觀的態度和穩定的心理品質。
②學習情緒管理及放松技巧:學會自我放松,通過運動、冥想等方式緩解壓力。
③及時求助:如果發現自己或同事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